7月28日,公司中国哲学学科教授丁为祥先生,受邀参加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儒学席明纳”,并作为特邀嘉宾主讲晚餐presentation,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此次北大高研院“儒学席明纳”所讨论的主题是:经学与儒学创新。会议由杜维明先生主持,参加讨论的有来自日本关西大学的陶德民教授和来自澳大利亚的吴晓明教授,还有北京大学的张学智、李翔海;清华大学的唐文明;人民大学的干春松、梁涛;北京师范大学的王楷等知名教授,以及北大与清华的十多位博士后研究员和民间的儒学研究学者,近三十人,参加了本次讨论。
丁为祥教授刚刚出版的、一部关于朱子学的重要著作:《学术性格与思想谱系——朱子的哲学视野及其历史影响的发生学考察》(人民出版社出版)是这次讨论的主要对象。该书从发生学的视野出发,紧扣朱子的学术性格与思想谱系,学人互见,展开对朱子哲学视野及其历史影响的深入考察。受到了学界(尤其是杜维明先生)的好评和关注。这也是此次丁教授受邀作报告的主要原因。
在讨论会上,丁教授将朱子一书对各位学者做了介绍,与会学者们也对“学术性格”这一富有挑战性的理论研究维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纷纷提出各种问题。针对询问和提问,丁教授一一进行了圆满的答辩。
这次高研院的“儒学席明纳”能够请丁为祥教授登台宣讲,无疑,从侧面反映了学界对丁教授的大作《学术性格与思想谱系》的肯定和关注。丁教授的著作,第一次积极、正面地从发生学的视角考察了朱子的学术性格与思想谱系,是二十世纪以来朱子学研究的一次总结与反思,也是对朱子学研究的一大突破与创新,引发了对朱子哲学研究和发生诠释学等哲学方法论的新一轮广泛讨论。
丁为祥老师的这本著作,是我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的又一重要科研成果,体现了公司哲学学科高超的科研水平,希望丁老师所取得的成绩更能激励公司师生潜心钻研,勇攀学术高峰。
附:1、关于杜维明先生主持创立的“儒学席明纳”:
“杜维明先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当代儒学领军人物,多年来不仅关注文明间的对话,对于中华文明的当代崛起尤寄予厚望。在近日由其倡导的‘儒学席明纳’上,来自北京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儒学研究者40余人齐聚北大畅谈儒学发展前景。杜维明在会上宣布,依托北大高研院,在北京创立‘儒学席明纳’,今后将每月定期召集北京儒学研究者共议儒学。据杜维明介绍,‘席明纳’源自西南联大时期学者对 seminar的翻译,中译‘席’表示席地而坐的从容,‘明’表示讨论而明的收获,‘纳’表示广泛容纳的胸怀。”——《中华读书报》2012年7月4日
2、关于丁为祥老师的这部朱子学新著和其研究的视角:
有学者通过网络渠道评论道:“丁先生以一位淳淳学人的心态,深磨朱子所得的体认,如一腔热血,不吐不快。这部大书的选题,对于一个做学问已近于游刃有余的先生而言无疑是具有极大风险的,但是,这个视角有确实很有生命维度的。如果说在张立文、陈来为代表的理论派之外,尚需对朱子其人其学细究一番的话,那么,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以士大夫的政治视角展示出了朱子身为士人面对国是、党争的身不由己。则,丁先生也就只有在这样一个维度上以朱子自身的学术生命和思想谱系为旨归,单刀直入,在身不由己之内,体察一代鸿儒在关乎生命?学术道路上的自觉选择。”
“学术性格,是对于一位学人从为学、为人的双向体察而得出的一种思考维度,其优势是学人互现。是最能统一历史与思想的真实。探索学术性格,了解学问规模的思想性格,也就是说寻找其学术思想当中某种统一于其‘人生’的部分。
长期以来,由于受‘两军对战’研究模式的影响和中国哲学研究中过分‘钟情’于概念辨析的情况来看,把某一个思想家‘凝炼’成几个重要的‘概念’和‘命题’往往造成了很多‘见学不见人’的成果出现。中国学问自古有其独立的传统和研究典范。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 可见如果要相对真切的走近一个古人,当尽量从其走过的历史世界入手,了解其人生和所处的时代。
丁先生的这部大书,正是对学术性格这一极具理论挑战性的研究维度第一次正面、积极的回应。这样的研究选角,胆色过人。虽然丁先生总以自己耕农的出身自处,但这样的理论冒险,在读者看来,堪称是富有‘骑士’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