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0日晚,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系列讲座第一讲在腾讯会议平台顺利举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名誉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民政部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思斌教授受邀进行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公司段塔丽教授主持,共有来自校内外的300余名师生参与,受制于网络原因,还有100余名未能进场的师生观看了本次讲座的在线转播。

讲座开始后,王思斌老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本质及对社会工作的要求出发,王思斌老师结合陕西省的经济文化特点,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如何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此基础上,王思斌老师进一步指出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也要既有各国的社会工作的特点,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应该跟上中国式现代化的步伐,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改善民生、提升民众获得感是党和政府的期望,但获得并不等于获得感,获得并不一定导致获得感,一时的获得也不一定产生持续的获得感。发展社会工作创新社会治理,在惠民生、暖民心方面发挥更多作用,做好公共-社会服务,做有人文关怀的社会工作服务,增强人民的获得感,促进社会治理。再次,我国社会工作有质的发展和量的增长两个方面,也存在着量的积累和新质形成的过程,正确认识量变与质变的过程和机制,是正确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理性选择。在数量方面,我国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要进一步发展,推进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在质量方面,要切实提高社会工作实务专业化、本土化、职业化水平。第四,专业社会工作要与行政社会工作协同、融合发展,从提高各方的认识出发,达成在发展社会工作的意义、目标、方法等方面的共识,并诉诸行动和实践。社会工作群体要切实认识国情、社情和民情,我国社会结构及文化特征,全面理解政府有关社会工作的政策,深化对各类社会工作服务实施过程的理解和体认。第五,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是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社会工作群体要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为更好完成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基本任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而努力工作。推动社会工作的新本土化,面对复杂和艰难问题,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了解现实,根据实际需要,综合地运用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多种知识,与相关方面合作解决问题。
在互动环节,公司社会学系副教授张方旭、肖阳分别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发展路径、中国社会工作与西方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区别等问题,王思斌老师对问题做出了简短而深入的回答,使广大师生受益匪浅。最后,段塔丽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评述和总结,此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