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

当前位置: 首页 > 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 > 正文

道德哲学与新时代伦理生活共同体建构研讨会

作者:文:罗伟、韩同林;图:孙博 | 发布时间:2021-07-14 19:34 | 阅读次数:

2021年7月10日上午9点,公司在文澜楼C段一层会议室举办道德哲学与新时代伦理生活共同体建构研讨会,本次会议以新时代建设伦理学体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公民道德水准与伦理共同体的构建为主题,会议由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袁祖社经理主持,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教务处处长郭建中作开幕致辞,邀请了山西师范大学董事长卫建国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晏辉教授,四川大学李兵教授,上饶师范学院经理詹世友教授,湖北大学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经理戴茂堂教授,以及公司哲政学院资深教授刘学智,寇东亮教授,许宁教授,李敬峰教授,公司副经理石碧球,王志萍副教授,苏永恩讲师,常永强讲师等以及相关专业全体硕士、博士参会。

19C15

本次会议首先由郭处长作开幕致辞,郭处长首先代表学校欢迎参会专家的到来,并结合本次会议主旨,阐释了本次会议的重要性,也提出在新时代社会背景下构建伦理学共同体的重要性。郭处长指出,在学习建党百年庆典中习总书记发表的振奋人心的讲话中,中国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基于世界多样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和社会信息的多样性等大背景中,特别是在不同文明、不同地域的人的互相交融的势不可挡的趋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的语言体系、理论体系和科学体系。基于此,此次伦理学研讨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而后,郭处长又详细介绍了陕师大的传统优势学科——哲学专业,和依托学科优势打造的哲学通识课程和特色鲜明的哲学书院。最后,郭处长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

13A41

致辞结束后,袁祖社经理向在座各位教授详细介绍了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哲学书院的组织架构、生源与团队、课程体系和文化建设,并与参会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观看了哲学书院宣传片。

1430F

之后,公司聘请卫建国教授,晏辉教授,李兵教授,詹世友教授以及戴茂堂教授为公司哲学书院驻院教授,并由郭处长向诸位教授颁发聘书。

9977

晏辉教授

D2AE

卫建国教授

10B04

詹世友教授

E28E

李兵教授

B858

戴茂堂教授

会议发言开始,作第一次发言的卫建国教授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伦理学分析”为题,在发言中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作出了分析研究。当今社会在新时代下面临的问题,新时代需要文明程度的提高,人民群众需要提高文化自信、建设文化素养、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人物精神则不立”,兼顾物质、精神文明,两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尤为重要。要求,第一,是因为国民素质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六个目标之一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第二,当今社会,公民道德水准、文明素质、道德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有短板、缺失和不足。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表达出对业界道德失准的批评,也体现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匹配。第三,是出于我国国民道德水准、文明素质的国际比较。我国抗疫的成就体现了我国制度优越性,但社会日常表现与西方志愿活动还是存在差距。道德水准的提高具有规律性,是长期缓慢的过程,个体文明素养培育角度讲更是缓慢、困难,我们必须承认现今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并不少于古代、资本主义。

那么,要如何处理物质、精神追求的关系??物质生活提升到什么水平才算好?卫教授的回答是,物质生活的追求有限度,但是精神生活的追求没有限度。要过一种伦理的生活,同时也要营造精神家园。

12431

接下来晏辉教授以“个体的脆弱性与伦理共同体的整合”为题作会议发言。一般哲学批判应该以何种道德哲学作为基础?晏教授认为心灵哲学、世界哲学研究是不够的,必须要构建伦理共同体,达成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整合。个体脆弱性是不用证明的,人充斥着所是与应是之间的矛盾。人在目的论意义上来说是有限的,但是自己却建立一个无限的世界,他的行动永远是可能的而不是必然的。人的追求的第一个表现:身体之善,比如健康、强壮、敏捷、优美。第二个:外在之善,人必须过集体生活。那么人类如何构建共同体?那就是与人的行动、追求相对应。一、生命之善决定家庭的构建。家庭具有自然属性、情感属性,遵守的是利他主义,为共同体提供基础,家庭是最具有伦理的共同体。要通过教育、情感来发展功能。二、构建具有功利性的共同体。社会功能建构中要给出一个好目标,找到快速追求物质财富、精确公平分配的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找到让每个人理性、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政治方式。

晏教授还指出了当代中国面临的道德问题。从道德哲学角度讲,第一是欲望问题。现代性,欲望无端化是现代化的动力,但是也在结构现代化,自反性现代化,因此要解决欲望问题,必须要把欲望安置在合理范围之内。第二,我们必须生产适合现代人民生活的精神产品。第三,哲学要回归生活实践。一定要用哲学的方式把握世界,经济政治都不是目的,人才是目的。

1482B

接着,李兵教授以“‘直过民族’如何融合新的伦理生活共同体:一个方法论的思考”为题发言。首先李教授解释了什么是“直过民族”。“直过民族”指在建国时位于云南西藏等地区,原有生产力水平大致处于原始社会,却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比如云南独龙族、景颇族等。

这些民族面临着双重机遇和挑战。针对这些民族进入现代化的过程,李教师提出三个方法论的思考:一、社会矛盾运动中揭示伦理演绎辩证法。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现实社会。吴晓明老师有一篇论文讲:中国社会是一头连着家庭,一头还连着家是最小国的共同体。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不同于西方的文明类型。二、在物质社会关系与思想社会关系互动中寻找价值共识。如果离开这些关系谈论构建伦理关系,就会陷入空中楼阁。三、在个体精神发育中找寻类的精神发育规律。“一步跨千年”的民族,从三种社会形态来讲,他们处于三种状态挤压下,他们既受人的依赖性束缚、市场经济下的物的依赖性影响,也感受到在社会主义中的自由发展,所以就势必要在个体精神发育中找寻类的精神发育规律。

13CC4

詹世友教授的会议发言以“黑格尔论道德价值在伦理实体中的实现方式”为题。詹教授认为,按照黑格尔的伦理道德观念,家庭是初级的伦理实体。进入初级伦理实体,个人必须放弃自己的个性,利他心,因为“家庭是个奇妙的场所”,在初级伦理实体中的个体原则是实现不了的,家庭中具有利他,但是父母不能把孩子当做财产,虽然在罗马时期孩子就是父母的财产。国家则是伦理实体的最高表现。黑格尔认为,现存国家与国家概念相比较总是有缺陷的。国家发展作为一个伦理实体塑造着普遍的东西比个人高。那么,国家这种伦理实体怎样才能保护个人主观性?这就要求国家照看家庭和市民。比如贫困现象是市民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但国家能起一定的作用。在伦理实体里我们对于自己行为价值的条件就是国家的规章制度。伦理实体里能实现仁和美德,道德原则是人的意志完全实现它,要把个人完全归属其中。要强调的是,现代伦理实体一定是由充分合理组织的,这样才能保护实现个人主体性。

10BFE

戴茂堂教授的发言主题是“哲学的普遍面向性”。戴教授说,世界之所以没有普遍性,是因为伦理共同体没建立起来,普遍性的建立是必要的。一般的道德学说只解答道德的表现,而没有对道德作出普遍性的回答。那么,我们要如何达成一种价值共识?普遍性表现形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科学制造一个概念,使我们的认识符合这个概念,这个普遍性具有客观性的特点。第二,哲学思考的普遍性。这是放到心性里思考,在特殊性的基础上生成出来,对特殊性的接收而实现的。伦理学构建的是哲学的主观普遍性。因为科学是抛弃特殊性的,把猫的花色、地域抛弃,但对于哲学来讲,每个人都认同善的东西,就会达成善的普遍性,这也就是主观的普遍性,伦理学要建构的就是这种普遍性。

13BB6

发言结束,诸位教授对会议发言的内容做了激烈的探讨,对于正义观念、伦理世界的规范问题以及共同体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讨论和评议,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给参会老师与员工们带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

在会议最后阶段,袁祖社经理作为主持人总结会议发言。袁经理认为诸位教授的发言都有着深刻的见解,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伦理共同体的建构提出了指导性思想。人类世界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生存共同体、生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审美共同体等,启蒙以来的现代性的观念认为,人类一定是由低级向高级、野蛮向文明上升的发展过程。袁经理认为,圈层是交织在一起的,古希腊时期已经达到审美共同体、价值城邦共同体,中国社会的血缘宗法、敬天法祖已经是伦理共同体。只是我们评判的标准不一样。所以不同共同体等圈层之间交织在一起,不能用高下评判。就如习总书记所说,文明是多彩的,没有高下之分。每个阶段的发展不一样,我们不能用后来的东西评判以前的东西,就说我高于你、优于你,这是有问题的。这需要与当时的发展水平、思想结合起来。以往的东西在当时已经达到很高的高度,圈层是交叉在一起的,并不一定人就要向这个方面演进。袁经理积极肯定了这次研讨会的圆满进行,会议在大家的热烈鼓掌中结束。

14E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