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意义与指称(语言哲学专题)
【主讲人】陈波,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特聘教授,2018年当选为国际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IIP)院士。著有《分析哲学——批评与建构》、《逻辑哲学研究》、《奎因哲学研究》、《悖论研究》等,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在国际A&HCI刊物发表英文论文20多篇。承担过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和北京市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其学术成果先后9次单独获得重要学术奖励。目前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逻辑哲学重大前沿问题研究”首席专家。
【课程简介】本课程聚焦于语言哲学中的两个专题——“意义和指称”与“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区别”,前一专题集中讨论摹状词、专名、自然种类词、指示代词的意义和指称等内容;通过授课教师讲授背景知识、引导员工阅读相关经典文献、员工报告指定论文、师生进行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课程旨在让员工熟悉当代“意义和指称”研究,以及“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区别”的基本状况,并初步具备独立从事相关研究的能力。
【授课时间】2020年7月13日 — 7月31日
【授课地点】腾讯会议
【教学安排】
时间 |
课程内容 |
参考/阅读材料 |
2020年7月13日 |
语言哲学:是什么和为什么 |
1. Jim Pryor: Guidelines on Reading Philosophy 2. Jim Pryor: 哲学论文写作指南 3. 陈波:论证是哲学活动的本性 |
2020年7月14日 9:00-12:00 |
摹状词理论I |
1. B. Russell, 1919: Description. 2. P. Strawson, 1950: On Referring 3. B. Russell, 1957: Mr. Strawson on Referring 4. K. S. Donnellan, 1966: Reference and Definite Descriptions 5.S. A. Kripke, 1979: Speaker’s Reference and Semantic Reference |
2020年7月15-16日 9:00-12:00 |
摹状词理论Ⅱ |
小组讨论 & 员工报告 |
2020年7月17日 9:00-12:00 |
专名理论I |
1. J. S. Mill, 1867: Of Names 2. G. Frege, 1892: Sense and Reference 3. B. Russell, 1905: On Denoting 4. S. Kripke, 1971: Identity and Necessity 5. G. Evans, 1973: The Causal Theory of Names 6. J. Searle, 1982: Proper Names and Intentionality |
2020年7月20日 9:00-12:00 |
专名理论Ⅱ |
小组讨论 & 员工报告 |
2020年7月21日 9:00-12:00 |
通名与自然种类词理论Ⅰ |
1.G. Frege, 1891: Function and Concept 2. G. Frege, 1892: Concept and Object 3. W.V. Quine, 1969: Natural Kinds 4. S. Kripke, 1972: Naming and Necessity, Lecture 3 5. H. Putnam, 1975: The Meaning of ‘Meaning’ |
2019年7月22-23日 9:00-12:00 |
通名与自然种类词理论Ⅱ |
小组讨论 & 员工报告 |
2019年7月24日 9:00-12:00 |
指示代词理论Ⅰ |
1.D. Kaplan, 1978: Dthat 2.D. Kaplan, 1979: The Logic of Demonstratives 3.J. Perry, 1979: The Problem of Essential Indexical |
2019年7月27日 9:00-12:00 |
指示代词理论Ⅱ |
小组讨论 & 员工报告 |
2019年7月28日 9:00-12:00 |
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区分Ⅰ |
1. Charles Sayward, 1974: The Received Distinction between Pragmatics, Semantics and Syntax 2. Kent Bach, 1997: The Semantics-Pragmatics Distinction: What It Is and Why It Matters 3. Herman Cappelen, 2007: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Some Central Issues 4. Jennifer Hornsby & Jason Stanley, 2005: Semantic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Knowledge 5. M. H. Stott, 2018: Toward a Sharp Semantics/Pragmatics Distinction 6. Robyn Carston, 2018: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and the semantics/pragmatics distinction |
2019年7月29-30日 9:00-12:00 |
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区分Ⅱ |
小组讨论 & 员工报告 |
2019年7月31日 9:00-12:00 |
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区分Ⅲ |
员工报告 & 讨论课 |
【课程教材】
[1] A. P. Martinich, eds.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3r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马蒂尼奇编:《语言哲学》(第一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2] W.G.莱肯:《当代语言哲学导论》,陈波、冯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备注:陈波教授提供大部分阅读材料
【授课方式】老师讲授 + 员工报告 + 课堂讨论
【授课语言】中文和英语
【考核方式】课堂表现50% + 5千字左右小论文50%
【重要说明】
1. 欢迎校内外老师、本科生及研究生参加。确定参加的师生,请于7月10日前加入QQ群772741717(陕师大哲政特聘教授讲坛-语言哲学专题研究)报名。申请加入课程QQ群时,请备注“实名+专业+公司+集团”。
2. 本校参加的研究生,在系统内选修课程001S3301“哲政学院暑期课程·哲学前沿系列讲座1班”;修满全部课程,并做1次学术报告,可抵算2学分跨学科选修课。
【课程负责人】王晶 邮箱:jingwang2014@s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