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下午,哲政特聘教授讲座第八期由中国人民大学学院副经理、杰出教授、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特聘教授梁涛教授主讲,讲座主题是“论政治哲学研究从民本范式到‘民主’范式的转变”。梁涛教授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研究需要从民本范式转向“民主”范式。三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乃“民主”说,包含了做民之主和为民做主两个两面,并呈现出从强调教民、治民到重视保民、养民的变化。春秋以降,“民主”思想的发展演变实际存在三条思想线索:第一条线索是突出古代“民主”说中蕴含的民本思想;第二条线索是将“民主”说中的君本、民本相融合;第三条线索则是继承“民主”说中的君本说。



首先,梁涛教授回顾并总结了以往学者对于古代政治思想的解读。一方面,一些学者肯定了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梁启超先生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指出,中国古代民本实际上是与天命结合在一起,民本思想起源于周人的天命观,同时民本不同于民主。此外,香港学者金耀在《中国民本思想史》一书中也专门考察了民本思想。对此,梁涛教授指出,这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是存在民本思想的,并且在历史产生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对民本提出疑问,具有代表性的是刘泽华先生。刘先生提出了“阴阳组合结构”,认为在传统政治思想中,君本和民本是相互依存的,但君本的主体地位是不能变动的。其员工张分田教授对此进一步指出,最早提出民本思想核心理念和思路都是统治者,大多数君主都认可民本的理念。由此,梁涛教授指出,以往学者仅仅从民本说对古代政治思想做出解读,是难以对其做出全面、准确把握的,中国政治思想研究,需要从民本范式转向“民主”范式。
其次,梁涛教授考察了三代的“民主”说及其发展变化。《礼记·表记》讲“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从中可以看出殷人和周人在宗教信仰、政治治理上存在一系列差异,殷人强化王权、重视刑罚,更强调治民和教民。《尚书·洪范》记载的殷臣箕子向武王进献的“洪范九畴”体现了君王的神圣性和权威性。此外,其以星类比民,以日月类比君王,强调君要做民之主,绝对支配民,不可听从于民。之后,殷人的治民、教民到了周人发生了变化,变为保民和养民。周人所讲的“敬德保民”和“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这些与《洪范》提倡君权形成强烈对比。对此,梁涛教授进一步指出,作为夏、商、周主导的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民主”说实际是一种君权神授的思想,是服务于王权政治,是为其合法性提供理论根据的。但三代的“民主”说从一开始就包含重民、保民的因素,并呈现出从强调做民之主到重视为民做主的变化。不过,周人虽然在对民的态度和认识上,较以往有了根本性变化,并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政治主张。这些民本色彩的主张和命题都是从属于民主。周人的政治理念仍是“民主”,而“民主”从根本上讲是君本。因此周人民本的价值理念与君本的实际追求混杂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民主”说的基本内容。

此外,梁涛教授考察了春秋以后民本和君本思想的发展变化。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国人地位的提高,并在政治领域开始发挥一定的影响和作用,民本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左传·恒公六年》讲“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这以天命的方式肯定了民本,民成了真正的主祭祀者,之后的《左传·文公十三年》出现了“利于民而不利于君”的情况。春秋时期,虽然民本思想虽然得到了发展,但在现实中仍然是以君为本,因此当时的思想家都是试图讲民本与君本思想的协调、统一。如师旷将分别具有君本和民本倾向的命题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其思想折中、调和的一面。《礼运》之后,孟子、荀子二儒对君本与民本关系上理解有所偏重,但二人都主张天下为公。


最后,在问题环节,梁涛教授指出君养活民,还是民养活君,这是区分君本与民本的重点。要想真正做到以民为本,必须从权力私有走向权力公有,从“君权神授”走向“君权民授”。“民主”说才是古代政治思想的母题,搞清“民主”说的具体内容和发展演变,才能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做出全面、准确地把握。在点评环节,许宁教授指出梁涛教授本次讲座不仅解决了从师旷到荀子以来的一个大问题,同时也告诫我们在学术研究中古文字的训练非常重要,要在阅读材料中不断进行思想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