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中国哲学全英文硕士项目第五期特色主题沙龙在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长安校区文渊楼3212教室举行。本次沙龙主题为“孔子的道德理论”(Confucius’ moral theory),主讲嘉宾为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江求流。王晶老师主持了此次沙龙活动,2019级中国哲学全英文硕士项目研究生、2019级中国哲学及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19级中国哲学硕士研究生参与其中。

沙龙伊始,王晶老师对主讲嘉宾江求流做了简要介绍,使中外员工对江老师有了大致了解。紧接着,江老师紧扣《论语》原典,就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展开讲解。讲解的内容主要分为五个方面:

第一,为何说孔子的思想是伦理道德性质的,而非宗教性。在中外历史上的轴心时代,东西方的伟大思想家同时产生,中国的孔子、印度的佛陀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的思想对当时和后代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佛教追求来世,西方宗教信仰上帝,而儒家思想关注现实人生。当弟子问鬼神之事时,孔子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见,天命是应存而不论的。从根本上来讲,孔子对生命的认识已超越了生死,他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里的“天”即规律的主宰,而非宗教意义。
第二,孔子道德伦思想的核心在于“仁”和“礼”。孔子对“仁”的解释因人而异、因事而论。例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但他同时认为“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但无论如何解释,“仁”都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只有具有了“仁”的道德特点的人,才是君子,而不具有“仁”心的人,则是小人。而“仁”表现在政治上,则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第三,孔子伦理思想的基础是“性善论”。《论语》有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之生而性善,后天的习行使大家差异化。因此,应“吾日三省吾身”。但孔子的员工认为“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因为性与天道的问题一来孔子所论不多,再者其所体现的即为道德问题,而道德是在日用常行中所体现的,并非简单言语便可有所获得。
第四,孔子伦理思想的特点在于“忠”“恕”之道。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众所周知,印度佛教主张现世受苦,西方宗教强调原罪,因此它们均从反面规定人“不可杀人、不可偷盗”等,为人们勾画了来世的美好图景。而儒家伦理思想与此二者不同,它从正面引导人行善,把握当下的现实世界。但也可看出,无论是宗教思想或是儒家思想,均具有道德教化的意义。
第五,孔子教育思想的意旨在于培养君子人格。所谓“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伦理思想是可以应用于日用伦常的,它较西方的基督教和印度佛教来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江老师的讲解引起了职工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提问。Yongsifu和Afrojia Hossain Sume分别对中国的敬神观念和祭祀制度提出了问题,他们认为既然人们并不信神,又为何要进行祭祀。江老师向大家解释了中国的祭祀方式由古代的杀牲祭祀转变为上坟祭祀和在家祭拜,而祭祀的意义并非是完全的祭拜神灵,也是慎终追远、祭祀祖先。Mehedi Ahmed就原始儒学和新儒家的不同向江老师提问,江老师追本溯源,为员工予以讲解。原始儒学兴盛时期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而自汉朝后,佛教传入中土,至唐代一时鼎盛。本土的学者们在长期黜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佛教思想运用于自身思想的建构,从而援佛入儒,此外还有援道入儒的情况,这就形成了新的儒家思想,如宋明理学便是显著代表,其对中国及东亚其他地区影响很大。除此之外,江老师就Waheed和Scholastica提出的有关中国神和西方上帝的区别等问题也一一做了回应,大家获益匪浅。
此次沙龙活动在大家的积极讨论和与老师的充分互动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