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中国哲学全英文硕士项目第三期特色主题沙龙“孟告之辩”

作者:文、图:朱斯琴、郭琪琪、王晶 | 发布时间:2019-12-03 15:34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204B8

11月28日9:00—12:00,以“孟告之辩”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全英文硕士项目第三期特色主题沙龙在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长安校区文渊楼3212教室举行。本次沙龙由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王晶老师主持,哲学系王文琦老师担任指导教师,2019级中国哲学全英文硕士项目研究生、2018和2019级中国哲学硕士研究生及部分2019级外国哲学硕士研究生和2016级哲学专业本科生参加了此次沙龙活动。

3E187

首先,来自2019级中国哲学全英文硕士项目研究生Afrojia Hossain Sume,介绍了孟子与告子两位哲学家的生平及主要思想,并就“孟告之辩”中以水喻性的议题展开了讨论。Sume站在孟子的立场,认为孟子的理论指人的心灵主导着人的行为,所以人们能够做出善的选择。然而,人为恶并不是因为人性本身为恶,而是被后天的因素所影响为恶。Sume还从个人的体悟和实际观察出发,论述善恶并非一种平行的可能性,恶只是因为善的缺乏。

DAA1

随后,来自2019级中国哲学全英文硕士项目研究生Scholastica Shefaly Rebarue介绍了孟子的伦理思想,即人遵循着自己善的本性,对道德行为感到满足和对非道德行为感到羞愧,以此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其次,她介绍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如“民本”思想和反战思想。她还注意到孟子的天道观,阐释了人依据天赋的自然秩序来约束自己,从而发展自己的善端,以谋求最大幸福的思想。关于“孟告之辩”,Scholastica分析了人性的四次争论:(1)杞柳与杯棬;(2)湍水之东西;(3)白雪与白马之白;(4)仁义的内外。最后,她认为孟子的理论来自于一种自身体悟,人性是由善和恶两方面共同构成,因而孟子的性善论并不成立。

EB6D

第三位做分享的同学是2019级中国哲学全英文硕士项目研究生Sharipov Jahongir。首先,他介绍了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孟告之辩”中孟子和告子二人之间的论辩的具体内容。他指出虽然二者都对人性做出了自己的阐发,但他更倾向于认同告子的观点,认为人性是可被选择的,除了受自身的天性影响,人的善恶更取决于人们在成长中学习和理解的关于善和恶的事情,然后再根据这些后天习得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这一选择是可变的。

1719C

就本次主题,第四位做分享的同学是2019级中国哲学研究生郭琪琪。首先,她从文本的解读出发,把《孟子·告子上》归结为孟告之间的直接对话、间接对话和孟子的阐述三个部分。其次,她再将直接对话叙述为两个比较、两个定义和一个主张,介绍了孟告辩论在直接交锋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并把公都子和孟季子二人展开的间接对话做了简要梳理,点明二人虽讨论“敬”,但其讨论的主题仍然落在了人性善恶的问题之上;第三,她指出孟子以“乃若其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两个观点作为人性本善的证明,并把“弗思而以”和“求其放心”作为修养功夫。最后,她从性善、向善、为善、致善四个向度总结了孟子的性善思想,同时表达了自己愿与孟子同道的志向。

118EF

在沙龙的第二个环节,王文琦老师分别对四位主讲人的报告做了点评。他认为,四位报告人的观点因各自民族的文化背景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并且不同的文化交流和碰撞能够让沙龙的意义更加凸显。王老师站在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宏观视域下,从先秦、汉唐、宋明不同时代里儒家思想的流变中,表明孟子与告子各自体现出来的儒道倾向,以及佛学思想传入之后对儒家人性论内在向度的影响与塑造。他表明,孟子并非全然否定里人性中的恶的一面,告子也不曾忽略人性中善的部分,二人的辩论看似观点完全不同,实际上有着相通之处,他们都十分重视后天教化对于人性的塑造作用。王文琦老师言辞恳切、举例古今,与同学们进行了积极热情地交流。

在沙龙的第三个讨论环节,老师们和员工们就告子的“仁内义外”、孟子的“性善——向善——为善——致善”,以及“何谓性之自然”和“生之为性”等议题,进行了充分地交流和探讨,并引发出更重要的对何以“为善”和“致善”等问题的关切。

最后,王晶老师对今天的讨论内容做了简要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孟告之辩”。第一,她强调中国哲学中关于人性善的论断更多地来源于现实的经验,理解孟告的思想,应尽量回到他们的理论背景和时代背景之中;第二,她重申了孟子性善论中四个向度的相辅相成关系,四个维度既有层次感又是一体的,共同体现着孟子性善论的丰富内涵。最后,她对下周全英文硕士项目的学习计划做了预告和安排。

1FE16

在本次主题沙龙中,师生讨论充分、内容紧扣主题、氛围轻松活泼,老师和同学都乐在其中、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