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陈忠教授主讲“城市社会的涂层问题及其风险治理”——“前沿与融通”系列学术讲座第十二讲

作者:文:马荣华 图:傅明霞 | 发布时间:2019-11-26 11:44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175EB

11月23日下午,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经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哲学学会常务理事陈忠教授应邀做客公司“前沿与融通”系列学术讲座地十二讲,作了题为《城市社会的涂层问题及其风险治理》的专题学术报告。讲座由公司经理,哲学书院常务副经理袁祖社教授主持,哲政院、哲学书院及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1BC4D

陈忠教授认为哲学来源于生活,哲学任务就在于将日常现象上升为哲学范畴并进行思考。而他本次讲座的内容,即“城市社会的涂层问题及其风险治理”就是源于对生活的关恰。在现实中,一方面城市化过程中仿古建筑大量出现,并表现出一种复古美感,但是在其老化之后涂层脱落反而会影响美观;另一方面很多人把自己标榜为正义之人,但却假借“正义”之名为自己谋取私利。这两种生活现象引起了陈教授对“涂层”这一现象及其概念的思考,陈教授也在接下的讲座中从五方面对“涂层”及其所产生的负面问题进行了分析。

陈教授首先认为我们正在进入城市社会、涂层时代。城市是多样异质文明的空间化聚集,城市社会是一种高复杂竞争社会。涂层是城市社会的一个重要技术。涂层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这个城市世界日益涂层化。陈教授对“涂层”及“涂层化”进行了定义。“涂层”是指对异质性进行的人工叠合,以取得特定效果。也就是用某种光鲜、神圣的涂料、话语等对事物、事件、关系等进行涂抹、建构,以实现特定效果与目的。就比如明星效应、品牌效应等。“涂层化”则是指对涂层技术的异化性运用,使整个世界进入一种涂层状态。其表现为一种形式与内容相脱节的时代。而我们现如今的世界正日益成为涂层世界。

其次,陈教授认为涂层策略是一种城市社会的形式主义。在黑格尔看来,内容与形式本是统一的。但是涂层化营造了一个新的存在,使形式与内容相脱离。涂层的泛化使这个世界成为形式主义的世界。人们通过感知到的形式无法获得关于内容的确定、正确信息。也使人们对所追求的真理、正义、真相等出现了不确定性。所以,涂层有其价值,但涂层化却是对合理形式、价值的滥用,是一种异化性的修辞。

接下来陈教授对涂层世界的生成机理进行了描述。城市社会的聚焦效应、竞争效应、炫化效应、技术化、文明化、市场化等都与涂层化相关联。涂层化是普遍竞争社会的必然现象,是现代性的内在现象,是文明、城市社会的内在现象,是人们共谋、共同行为的产物,是现实技术、现实人性的必然。

再次,陈教授谈到了涂层化的深层危害。陈教授认为涂层虽是一种有用的技术与智慧,但涂层化、形式主义却会损害、腐化一个社会得以持存的根基、根本。涂层化使得人们追求表面现象却忽视对社会内在的关注,从而社会也就缺失了持续创新与发展的动力,社会不稳定因素也因此增加。

最后,陈教授对涂层风险的综合治理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陈教授认为治理涂层世界,需要避免哲学的涂层化,营建质朴的哲学,回归哲学的质朴性。同时营建真实、质朴的社会价值体系、运行规则,社会关系,对治理涂层化具有基础意义。

陈忠教授讲授完毕之后,在座的听众踊跃提问,提出了很多高质量的问题。

如一位员工提问道:“涂层”向“涂层化”转化的限度是什么?陈教授答曰:“涂层”本身作为一种技术有其合理性,但是当“涂层”具有本体论意义,即全社会在各个方面普遍接受“涂层”,追求形式之时就陷入了“涂层化”的状态之中。

又有员工提问:反复的“涂层化”会不会掩盖实际内容的本真价值?陈教授答曰:“涂层化”不是一个永恒持续的过程,当形式与内容二者的矛盾加剧时,人们就会意识到“涂层化”的危害并加以应对。

在讲座结束之余,袁祖社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有深度的总结与评价。

226D9

袁教授认为人类文明发展与“涂层”形影相随,不过在古代社会中仍保持其质朴性,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人已经成为一个“涂层化”存在,“涂层化”渗透于社会各个方面。袁教授倡导我们应该对“涂层化”保持警惕与自觉,而随着文明的更高发展,我们也应该回归自然,去除“涂层化”。

整场讲座下来,陈教授以其丰富的人生积累、深厚的知识储备及幽默风趣的语言为在座师生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干货满满的思想盛宴,取得了热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