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下午三点,澳门中国哲学会会长,香港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柏乔教授为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师生带来了学术活动月“前沿与融通”系列学术讲座第七讲,题为“语言哲学的研究方向与方法”。本次讲座由宋宽峰老师主持,哲学系多位老师出席。

讲座开始之前,宋老师简单介绍了周教授,并且指出,目前我们学院哲学方面对于分析哲学的研究比较薄弱,而周教授恰恰是国内分析哲学的代表性人物,因此有机会听到周老师现场讲解是一次十分难得而又珍贵的机会。

接下来,周老师开始了他的精彩讲解。首先,周老师指出,我们说语言分析是个研究方法,因为它考察语言的成份有个目的,那就是通过一定的考察过程逐步迫近问题的答案。由于这些答案深化了我们对哲学的认识, 所以语言分析被认定为哲学研究的方法。那么这到底是怎样一种研究方式呢?周老师用《老子》中的两句经文作出了解释:“为道日损,为学日益。” 我们可以吧“为道”理解为追求大道理,把“为学”理解为追求学理。第一种追求对象是崇尚简明扼要的大道理,如果我们能够拨开周围的雾霾,便可以认识其真相。这里用的办法是清除干扰认识的因素,可称之为损道。另一种追求对象则是标榜包罗万象的学理,所用的方法是营造架构,可称之为益道。而分析哲学的研究重损道而轻益道,这就是一种分析哲学的研究方式。维特根斯坦主张哲学在于祛除谬思,不在于建立体系,就是重损轻益的典型。

过去,我们曾经拿思想、知识和行为来解释人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以此来说明自主性。康德大谈人的理性作用,目的就在于说明我们的思辨、认知活动和行事都有理性的原则可依循,有了这些原则,才能解释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自主性,通过自己的思想、知识和行为来掌握自己的命运。看的认为这些理性的原则先天就有,否则难以说明人的理性活动就是自主的活动。而分析哲学离不开语言分析,研究人的自主性要先研究人作为语言用户如何通过语言去正确地表述自己的思想、知识和个人行为的用意。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于语言如何发挥表述的作用就有了新的认识。分析哲学不再像康德那样倚重理性原则的先天性去解释自主性,取而代之的是在探索知识或思想是怎样被获取和表述的过程中所发现的准则,也包括了行为用意得以表述和被理解所要依循的准则。只要我们不断地检讨这些准则对于思考、认知和行事所造成的结果,并根据结果的好坏去修订准则,便足以证明我们是理性的,保持了自主性,这就是分析哲学家的想法。周老师还介绍了分析哲学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包括客观主义、基础主义和符合说等。
周老师用中国哲学的名言来解释西方分析哲学的研究方式,更容易被同学们所理解,老师用简明的语言,清晰的逻辑思路给哲学系师生带来了一场精神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