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2号上午,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的Daniela Elana Dumitru副教授在文澜楼C段二层报告厅做了题为《Creating Meaning:The First of Many Requirement for a Good Critical Thinker》的讲座。这是学院第三届“哲政理论”学术活动月之“前沿与融通”系列学术讲座的第三讲。Daniela Elana Dumitru副教授从四个方面展开了讲座,针对创造性的相关概念,其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展开论述。

Daniela副教授首先以中国哲学为语境引出了讲座的内容,她指出中国人对于命名这一活动有不同的看法,在《论语》中,子路问孔子有效治理卫国的方法,孔子认为必须先正名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正,刑罚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只有通过正名,诸多事情才能说明白,才能付诸于行动,进而能促进礼乐的兴盛发展,因此,在儒家哲学中,正名是具有社会和政治意义的行为,只有在此基础上,每个人才能够知道应该多去做什么,如何去做,正名和言论之间往往有着密切的认识论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孔子尽管强调要正名,但是并没有说明他的名具体指涉什么,而道家哲学的老子也提到了不可言说的名,即“名可名,非常名”,这暗示了名具有的相关性的特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但是老子也没有谈到太多的细节。
接着Daniela副教授由此引入了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她认为,一个言说者总是会基于他的知识,现有的处境,言说的语境以及他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等诸多因素来创造一个世界,也就是说,我们形成一个新的观点往往意味着我们在创造一个独特的世界观。它意味着我们对于世界意义的一种新的诠释,除此之外,教授还提到了两个与创造性思维相关的概念,新奇感和共同体。创造性思维往往和新奇感相联系,当我们在一个新的请境中,面对新的人和交流主题时,我们常常会在已有的知识中建立一个新的联系,当我们进行辩论或者交流的时候,往往也是一个创造性过程产生的时刻,因此,当我们尝试去理解或者解释一些事物时,我们就在对自己以及所处的共同体创造一个新的意义。而共同体常常是创造性思维和新奇感发生的场所,一个共同体往往能够决定他们彼此之间交谈与调查的内容,而对于共同体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共同体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交流同一主题的组合;广义上的共同体则超越了时空,指对同一个主题感兴趣的所有人。在共同体中,交流的人们彼此之间分享不同的经验从而形成新的知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意识呢?接下来Daniela副教授对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提出了自己一些观点。她认为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而艺术等人文诸多学科往往是推动我们建立批判思维的重要学科,以一个足球运动员为例,如果他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那么他不仅仅要训练他的腿,也需要身体的普遍全方位的训练。例如,增强其肺部能力,肢体的协调能力等,因此,不同的人文学科也会在不同的方面帮助我们建立一种批判思维,例如,文学教会我们诠释,分析的能力,学习艺术提高我们的开放性思维,帮助我们树立自信以及审美能力,历史使我们学会评估事件的价值等等,这些学科为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多样性环境,就此而言,Daniela副教授指出她始终认为这些人文学科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导课程。

最后,Daniela副教授从时间的角度回顾了哲学史上批判性思维具有的重要方法论意义,例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经常以一种对话的方式来探求诸多事物的定义,这个对话的过程也是理解和寻找答案的过程,在近代,经验论者培根认为我们的的思想能够收集关于世界的信息,霍布斯认为每件事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检验才能获得其合法性存在,并且在其政治学说中提出了批判性思维在民主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康德在其第一批判中指出理性的力量和局限等,教授还指出了分析,解释,评估,自我调节的能力是代表批判性思维的几个重要的认知技能。
在之后的互动交流环节中,大家对于Daniela副教授的讲座提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哲学的辩证法和批判思维的关系,多样性和确定性之间的张力,以及中国哲学中的反省与批判思维的关系,教授对于这些问题一一作出了精彩的解答,使在座师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