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宋宽锋教授主讲“中西政治哲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局限”——文澜大讲堂“哲学前沿问题”课程系列报道之七

作者:文、图: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 发布时间:2019-11-11 10:37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2019年11月5日上午,文澜大讲堂“哲学前沿问题”课程由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宋宽锋教授主讲《中西政治哲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局限》。他深入分析了我国中西政治哲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局限,并为同学们提出学习建议。

宋老师首先从自己的学习历程谈起,作为一位西方哲学的研究者,他致力于西方政治哲学领域的研究,同时也关注着中国政治哲学的发展。因为只有对中西方政治哲学都有所了解,才能在哲学研究中树立宏观视野,更好地思考政治哲学的前沿问题。随后,宋老师指出目前在中西哲学研究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中西方哲学之间彼此有隔阂的问题。做西方哲学的研究者,很少关注中国哲学;而做中国哲学的研究者,很少关注西方哲学。因此他以自己多年治学的经验,建议同学们能够打破自己的专业界限,中国哲学专业的同学多关注一点西方哲学,西方哲学的同学多关注一点中国哲学,这有利于同学们对于中西哲学史的脉络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他还以牟宗三和徐复观为例,说明涉猎中西两方面哲学知识的重要性。

其次,宋老师对“何为哲学前沿”这一问展开分析。他指出哲学前沿不同于科学、数学等前沿。科学与数学的前沿是指与以往不同的、新的理论,对于大多数研究者和学习者而言,只需要对于科学数学领域的最新成果有所了解就可以进一步发展创新,而不需要对于以往的前人有过多的了解。而哲学则往往不同。对于“哲学前沿”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哲学史的前沿研究,即寻求对古今中西经典哲学问题的新解答,这是由哲学与哲学史的密切关系决定的。比如,近几年来在政治哲学领域,荀子、列奥斯特奥斯等政治学说就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可以说是一个前沿问题。他再三强调正是由于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要比其它学科与其学科史的关系更加紧密,因此我们一定不能脱离哲学史去研究哲学;二是哲学研究前沿,即提出一种系统的创新的政治哲学,而不仅仅是研究复述前人的学说。在这一点上,宋老师指出,大多数中国学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却没有新的政治哲学,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系统的概念理论的论证;有各种主义者,但是却没有原创性的主义。因此,在政治哲学研究的前沿,我们还需要很大的努力。

第三,他指出目前国内对于中西政治哲学史的研究进展很慢,并且其中存在着不少问题。究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国内学者的研究水平普遍不高,与国外学者有差距;二是国内做政治哲学研究的学者缺乏哲学研究,往往只是讲述张三的政治哲学、李四的政治哲学等,更有的人甚至不能把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区分清楚,从而产生学术混乱;三是学者们未能同时关注到中国政治哲学与西方政治哲学,往往只是择一而学,画地为牢,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忽视了对于另一方的了解。在中国,目前就很少有中国学者研究翻译西方政治哲学的著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们自身研究的闭塞。而在讲到国内的西方政治哲学史研究者能做什么时,宋老师总结说,学者们能做的就三件事,一是讲课,二是写文章、著书,三是翻译。他说其中翻译是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而这正是中国目前政治哲学研究领域所匮乏的,并举例说亚里士多德作品的拉丁文译者对西方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宋老师对哲学系的同学们进行哲学学习和研究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点,他说,如果以后做学问想要与西方学者的研究实现对接,就一定要学好外语,提高自己的外文写作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第二点,他指出中国政治哲学史的研究以西方政治哲学的研究为前提,因此我们一定要关注学习西方政治哲学史,以西方的研究作为参照系,发挥其对于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的镜子、窗子作用。第三点,他说做学问不能着急,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我们总要经历从哲学史研究到哲学研究这样一个过程,因此不要总想着一下子就能搞出一套创新的理论。第四点,在做学问时,不要过多的带有个人的偏好,每一个哲学家或哲学流派的思想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单一的关注某一个哲学家或流派是不能够真正了解其思想的,因此要尽量客观的去做研究,中西都要研究,中西的每个重点哲学家也要研究。

通过宋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使同学们对目前国内中西政治哲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局限有了更好的认识。就宋老师提出的几点建议,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良多,对于之后的学习有了更好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