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6日下午14:00到17:30,第十九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第一分会场研讨在公司文澜楼三段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一层3103室举行。此次研讨以“公共性与公共价值”为主题,辽宁大学王国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郗戈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宫玉宽教授、苏州大学庄友刚教授、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肖士英教授、南京大学周嘉昕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袁立国副教授、黑龙江大学李昕桐副教授、山西大学马援副教授、河南科技大学范迎春副教授等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议由《哲学研究》韩蒙教授、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寇东亮教授主持。




王国坛教授针对如今人们把马克思关于价值的理论当做经济学问题的现状,从马克思价值概念入手,以人类一般劳动这个概念重新分了三个层次去讲述人类劳动所具有的价值观,深入挖掘了马克思价值观的本质内涵。郗戈教授细致分析了文化认同与公共价值的关系、文化认同的理论透视、文化认同当前面临的困境。对规避全球化境遇下文化认同困境的风险具有现实意义。宫玉宽教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个环节、文化及其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困境、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路这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强调了从在文化视野的角度上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的重要意义。
肖世英教授以“审美公共性的绝对、相对形态及其融通”为话题,将此话题具体到布尔迪厄与康德关于审美共通感属性的分歧,分析二者的主张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并揭示其差异性的根源何在,最后论述二者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对审美共通感的问题的理解和实践有什么意义,为理解审美公共性提供了重要视角。周嘉昕教授基于黑格尔公共性的理论和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学说的批判这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的问题,提出自己对马克思的批判的新的解读,即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最大的不满在于,他所提出来的公共性实质上是一种私有财产的宗教,为我们理解公共性的概念提供了新的视野。




袁立国副教授以市民概念为话题,论述马克思的市民概念怎么来的,并与黑格尔的市民概念作出对比,最终得出马克思的市民概念实际上是提出带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和公共性的思考和方向的结论。李昕桐副教授以“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公共价值内涵”为题,基于公共价值的客体、主体和规范的三个角度,阐述了“公共价值”是客体的公共效用、“公共价值”是主体的共同表达、“公共价值”是规范的公益导向几大论题。马援副教授以“文化实践思想中的公共价值与美好生活”为题,从文化实践的本质内涵,深入阐释由文化实践达至“公共价值”与“美好生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途径,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当代价值。范迎春副教授认为实现共享,应主要从制度层面做出探讨。并从制度认同是共享发展制度供应的理念基础、制度绩效是共享发展制度供应的功能评估、制度建设是共享发展制度供应的保障这三个方面为实现共享发展制度理论架构提出了路径。





在讨论环节,专家、学者们围绕“共同性”的概念,区分了共同性与公共性概念的区别以及二者的关系。此次会议的从多个角度展开对公共性与公共价值含义和意义的探讨,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为中国新时代哲人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新的视野,为今后哲学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