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高端对话:建国七十年马克思哲学的反思与前瞻

作者:文、图: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 发布时间:2019-11-03 12:18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10月26日晚,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高端对话:建国七十年马克思哲学的反思与前瞻”研讨会在文澜楼C段二层学术报告厅顺利举行。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学者张文喜教授、南京大学唐正东教授、山东大学刘森林教授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夏莹教授、苏州大学庄友刚教授、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袁祖社教授参加了高端对话。活动由袁祖社教授主持。

张文喜教授首先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之路风光无限,学者应该把握时代脉动,推进马列哲学的蓬勃发展。同时指出马列哲学目前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繁多,学术论文数量巨大,但是却是碎片化的研究状态,缺乏整体感。因此,他的目标便是从文本出发,寻找真正的马列哲学——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唐正东教授从中西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研究方式的对比之中,得出中国应当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同时着重论证了“自由”一词不同时期内涵的更新换代,已经由1.0(对于束缚的挣脱),向2.0(基于平等的交换)、3.0(掌握规律并运用其实现目的)转变。

刘森林教授接着“自由”继续阐发,雅各比曾经提出过两个假设,人们主要关注第一个问题,而自己却对第二个问题十分关注:自由就是虚无主义,即在价值上一切都是可以允许的。中国马列主义哲学一直带有自五四运动以来的理想主义色彩,一直反对物化带来的积极效应。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就是一种社会的大生产,本不该存在人情、自由到一定程度就是崇高价值的虚无化与基本价值的虚无化两个观点。

夏莹教授介绍了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的历史,由个人研究到问题研究,再到对话研究阶段,可谓波澜壮阔,气势磅礴。通过对比中西马哲研究的侧重点,认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内容应当是寻找主体性与历史必然性的和解。

庄友刚教授以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程为例指出中国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应当是关注实践的学科,故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在自己所能关注到的地方进行发言,不能失语。以马克思主义城市研究为例,马克思主义研究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结合,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避免马克思因历史局限将基于西欧的实践成果当成全人类的普适规律。

袁祖社教授对高端对话进行了小结。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总是处于一种对现实的关怀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它是在历史和现实中证明了的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是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改革开放40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成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问题导向,充满着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世界眼光,从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理论新形态。我们坚信,中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加深入地走进当代世界和中国,把握时代精神,更好发挥指导作用,也将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