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全球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哲学论坛”第五分会场研讨顺利举行

作者:文、图:孙语辰 赵佳盈 | 发布时间:2019-10-30 18:20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10月26日下午2时,第十九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以全球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五分会场专题研讨在长安校区文澜楼一段三层1329室隆重举行。本分会场会议由中共山东省委党校贾英健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王海锋副教授主持,华侨大学许斗斗教授、上海财经大学范宝舟教授、苏州大学桑明旭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杨白教授、西北政法大学刘进田教授、洛阳师范学院王同新教授、西北大学刘宇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黄志军副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戴圣鹏副教授等26位专家、学者参与了研讨。

许斗斗教授通过对马克思社会本体论方面的阐述,指出社会与人与自然三者的互生互存,人只有在自然和社会关系中实现自己,人在与自然和社会共同生活中实践才会有所发展。许教授谈到:马克思赋予社会以本体论的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社会提出批判,给出重构社会的理念,即马克思所构建出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方面的一般性的追求。范宝舟教授将学术热点与社会热点相结合,提出个人在建设美好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市场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析,指出实现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杨白教授提到我们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在我们的痛苦中得以彰显出来的,而美好生活展现的是一种期待,就像德里达所言“爱情是不可完成的事业”。杨教授热烈奔放的哲学思考、美好而悠然的生活向往,给我们开辟了一个理解美好生活的新的思考方向。

刘进田教授将公共价值分成价值纷争、价值冲突、价值多元三个重要方面来探讨,强调价值的公共性的实现。他认为,人的需要有三个重要阶段组成,即,人对需要的满足、人对需要的节制、人对需要的超越。刘教授谈到,人对需要的满足体现的是一种幸福价值,节制体现正义价值,超越体现崇高价值,同时强调了共性的人和人性的能力的重要性。王同新教授从对全球经济化全球治理国际信任危机等现实问题出发,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的主题指出中国在世界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我们如今所追求的美好生活是对公共产品的重要追求。

戴圣鹏副教授从共性与个性、个体性和集体性、主观性和客观性三个角度来探讨美好生活实现的具体要求与目标。刘宇教授就什么是美好生活,如何实现美好生活的问题,提出对美好生活的具体理解。由阳编辑通过对西方哲学及马克思哲学的分析与阐述,系统而深刻地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术内涵与价值。

最后,各位与会嘉宾就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文明之间的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以及我们如何看待劳动成为我们建设美好生活的关键因素等观点和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并针对劳动的概念给出了更加详尽和细致的分析,强调了劳动的定义和价值在促进我们美好生活的产生方面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