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以中国化视角,解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论坛”第四分会场研讨顺利举行

作者:文:王维阳 图: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 发布时间:2019-10-30 18:12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10月26日下午,第十九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第四分会场研讨在文澜楼1331会议室召开。会议以“马克思哲学及其中国化”为题,邀请了来自全国的著名学者进行交流讨论。参与本次会议的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潘斌、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焦佩峰、山西财经大学教授许继红、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李紫娟、山西大学副教授于永成、东北师范大学讲师杨乔乔和中山大学助理研究员覃万历等,南京大学教授刘怀玉旁听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由吉林大学教授白钢和《江海学刊》编辑冯潇主持。

首先,七位老师分别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潘斌以“从人文自然到人类解放”为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为大家分析了人工智能是否能实现人类的解放这一问题。他说人工智能的产生本质上是一个知识论问题。人工智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也对人和劳动者进行了重新定义。重新界定了劳动自由的关系。而众所周知,劳动瓦解会造成社会公平问题,所以人工智能也会对社会带来不公平影响,造成数字垄断、数字贫困等。第二个发言的焦佩峰围绕公共阐述问题,以公共性视野来看待马克思哲学历史观。他首先为我们梳理了西方解释学的六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指出马克思是以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角度来界定公共性范围的。他指出,马克思哲学中,生产与交往的统一是公共性问题的实质性内涵。马克思的公共性是历史的公共性,马克思的阐释学也是历史的阐释学。最后,他还为我们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用,表示马克思主义在界定中国性质,确定中国发展方向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个发言的是许继红,她将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分为政府主导、市场经济主导、和人民主体三方面,并详细的为我们介绍了各个阶段的特点。并表示目前,我国应坚持保证政府主导,人民主体,将公共文化服务做到现代化,本土化。随后,李紫娟围绕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看人民新期待这一问题,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角度为我们进行了讲述。她提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需求水平得到提升,需求层次也发生了变化。物质需求正在向安全需求等转变,人民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参政议政问题。从对数量的要求变成了对质量的追求,所以我们要努力,使短板变长。接下来,于永成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角度,回顾,展望并反思了我国的发展。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在以下三方面取得了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以法制为核心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但是,我们还要看到我们的不足,并进行反思。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灵活运用马克思哲学、坚持马克思哲学中的创新精神,更好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杨乔乔以用中国道路开启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为题,为我们进行了论述。她表示,西方现代化道路对中国并不适用。西方现代性本质是推翻神圣形象,而中国的本质则是求同存异。在马克思理论指导下,中国道路会取得重大发展。最后一位发言的是覃万历,他用修辞来阐述资本论的兴起,并分析了马克思与西方传统思想的关系和与启蒙运动的关系。

在接下来的自由讨论阶段,刘怀玉分别对潘斌和杨乔乔的发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工智能意义重要,需要我们进行研究,但同时,我们要避免人类被机器排挤的现象发生;对于新文明类型而言,人类既要从异化的神圣中解放又不要陷入异化的非神圣中。

最后,与会学者们对相关论题进行了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