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6日下午2时,第十九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第二分会场研讨在长安校区文澜楼C段3214室举行。来自复旦大学的吴晓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罗骞教授、刘志洪副教授、华侨大学刘荣军教授、武汉大学吴昕炜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宁殿霞副教授、河北大学冯燕芳副教授、中共中央党校邓莉讲师、东北师范大学马军海讲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江伟讲师等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美好生活及其建构”这一主题开展了研讨。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编辑王志强教授、华侨大学薛秀军教授主持。










会议第一阶段,罗骞教授以“作为公共价值的正义概念”为题,从正义概念的领域、作为规范性领域综合环节的正义、作为公共价值之真理的正义构成环节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对实现正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刘荣军教授围绕“马克思‘社会生活’概念的三维向度与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这一论点,细致分析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社会生活的层级结构与美好生活需要的多种样态及社会生活的特指内容与美好生活需要的哲学向度,对实现美好生活启示良多。刘志洪副教授从引领性、实证性、局限性与矛盾性几个方面重思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认为我们不宜将美好生活需要定为次要方面,更应切实把握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美好生活需要也有局限性并内含深刻矛盾,但不懈提升美好生活需要仍具有合理性。吴昕炜教授认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建构需从实践和理论层面展开。同时,个人层面要做到全面发展、展示自我,国家层面要在治理体系上不断提升。要在新时代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中国马克思主义也要有一定的哲学作为。宁殿霞副教授围绕“美好生活”、“金融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关键词及海德格尔、马克思、皮凯蒂几位重要哲学家阐述了金融化世界中美好生活的三个向度。最终指出在金融世界中不同主体应有的有价值做法。




会议第二阶段,冯燕芳副教授以“西方新社会运动与新的解放话语”为题,阐释了新社会运动具有反资本主义的性质、新社会运动与工人运动接合、古典解放话语的危机与新解放话语的建构几大论题。邓莉讲师由“美好生活”与“幸福”的概念辨析谈起,解释了美好生活观的历史转变及其反思。同时,她重点说明了美好生活观及其基本特点,美好生活观不断感性化、去道德化与私人化的现代转变,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美好生活在历史中的前进的基础。马军海讲师以“美好生活的价值反思与文化自觉”为题,围绕美好生活,价值意蕴,文化自觉三大关键词展开讨论。他分析了现代社会的文化矛盾、美好生活的价值基础及文化观念的更新,在文化建设层面对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了方向。王江伟讲师以文化自信为中心,形而下地分析了文化政策等内容。他还阐述了文化格局及文化自信的不同维度,即细化文化自信的方法,对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吴晓明教授对研讨做了总结,与会专家、学者就相关论题做了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