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丁为祥教授主讲“中国哲学研究的三种进路及其前瞻”——文澜大讲堂“哲学前沿问题”课程系列报道之五

作者:文、图: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 发布时间:2019-10-30 11:12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2019年10月22日上午,由哲学系丁为祥教授带来的《中国哲学研究的三种进路及其前瞻》的讲座在文渊楼一段405教室开讲。这是公司文澜大讲堂“哲学前沿问题”系列讲座的第五课。基于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对本科学习、硕士学习及博士学习的划分,丁老师先是点明自己对硕士研究生的几点期望,继而引出本场讲座的重点——中国哲学研究的三种进路及其前瞻。

从不同地域之地气厚薄造就不同的人讲起,丁老师坚信成长于十三朝古都——西安的我们,必将如千年老槐一样扎根茁壮。因而,老师提出对硕士研究生的几点指示及期望:第一,学会“查资料”,不仅仅是知道资料的出处,更是分辨资料的轻重,将其运用于恰当位置。第二,能够做综述。以此前研究成果(硕士生:10-20年;博士生:30-50年)为基础,如修引桥一般,活用以往研究成果使之成为他人明确你的论文内容的第一关。第三,对外辨识学路,对内反省自己。做学术研究的人,要确立自己的学术性格,描摹自己的学术谱系,“走自己的路”,不盲从,不迷信权威。一如资深绣娘可以凭针脚确认做衣服的人,文章要显现出“我”来,拥有个人特色。即使是研究先哲思想,也要在心中确立立体化的形象,然后阐发自己对其的看法。

其次,丁老师开讲本次讲座的重点——中国哲学研究的三种进路及其前瞻。在丁老师看来,20世纪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依地域可以分为三条进路:京派、海派及内地派。

京派是贵族派,以北京为中心,追求“为王者师,为天下后世师”,有担当感。他们依汉学的进路前行,从文字、音韵、训诂入手,继而阐发义理。同时,在文献、资料上无出其右。该学派认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讲求功夫。但是“欲要学诗,功夫在诗外”,在丁老师看来,理论上积小成多可行,可在实践中,有的人一辈子在“积跬步”却未必走出二里之外。

海派是精英派,以上海、广州为中心,主张向西方学习。上海从分析哲学方面入手,从形上学角度,以西式话语解析中国哲学,试图构建中西方交流的桥梁。广州则从现象学角度,从人文主义方面,连接中西方。然而,这一派容易形成一套诠释模型,纵使理论成果丰厚,也会渐渐抽空中国哲学的具体性,脱离中国的具体人生,走向空洞。

内地派是草根派,是京派与海派之外芸芸众生。他们以当下人生经历为根基进行热忱探索。丁老师自认便是这一派人士,而且,在丁老师看来,这一派源远流长。20世纪是熊十力和梁漱溟两位先生,这二位先生学历水平不高,却也凭着“草台班子”在中哲研究上有所建树。再往前追,明代的阳明先生更是民哲。阳明先生先是依朱子的路径去格物,几次格竹失败后,发现朱子的路径不通,方探索自己的道路。按余英时先生的说法,阳明先生是在朱子铁桶般的世界中冲杀出了一条血路。禅宗六祖慧能本是獦獠,大字不识,讲经却是头头是道。往前再看,孟子亦是民哲。孟子阐释自己的观点总是从事实入手,如以“乍见孺子入井”讲人的恻隐之心。孟子讲究父子有亲、君臣有义。而此后的荀子却变换顺序,讲究君臣有义、父子有亲。仅仅这点变化,便看出孟子与荀子路子不一样,荀子是个京派,走贵族路线的。再往前,孔圣人也是民哲。孔子述而不作,有德无位。当眼光放至远古,尝百草的神农察酸苦之味,是个民哲。而有“人文始祖”之称的伏羲则于俯仰之间追求“为天下立言”,是个贵族派。回顾历史,细细分析间,我们明确了中国历史就是草根派和贵族派的历史。然而,在丁老师眼中,虽然内地派注重“体知”,却根基不深,从而容易成为社会动乱的根源。不过,这一派的远景辉煌,作为不安于当下的一派,只要能够深入中华民族的思想谱系中,深入到历史的脉络中,又着眼于未来,草根派就能向下扎根,向上拓展。

最后,丁老师再一次鼓励我们明确自己的学术性格,找到自己的学术路径,像千年老槐一样扎根土地、茁壮成长。

整堂课下来,丁老师以其丰富的人生积累、独到之见解,为哲学系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又大有裨益的思想盛宴,取得了热烈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