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第三条城镇化道路:城乡两栖现象——王春光研究员做客公司第221期启夏名家论坛

作者:文、图:高梨洋 | 发布时间:2019-09-25 21:13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9月22日晚,由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主办的第221期“启夏名家论坛”在公司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二层报告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春光老师应邀作了“第三条城镇化道路:城乡两栖现象”的专题讲座。该讲座由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副经理石碧球副教授主持,社会学系教师和学院百余名研究生、本科生现场聆听。

王春光老师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城乡关系研究的经历,从市民化、回归两个研究视角引出农村社会转向城市社会的相关问题。通过回顾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农村人口流动的历史,他详细解读了市民化的时代性、新生代农民工和半城市化问题、多维的城市融合、政策转向等问题,还介绍了“回乡创业潮”和“生命周期理论”。王老师指出,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尚未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进入21世纪才受到更多地关注。新生代农民有市民化需求,但城乡二元体制对其产生了制约。随着时代发展,人口流向城市在经历严格的政策控制后,我国政府从消极应对转变为积极引导,城乡社会出现体制、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融合。王老师认为只有社会体系发生转变,流动带来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王老师从城乡融合的宏大视野,进一步说明了有选择性的城镇化问题,提出城乡两栖的发展趋势。他分析了日本的“两头住”现象;介绍了我国的就近城镇化与乡村生活状况;对比了城镇居住与城市生活。王老师指出,人们对人口流动的理解大多是“非乡即城”,这是一种比较绝对的城乡区分观点。他提倡把城市文明与乡村的惬意、传统结合起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走一条“又乡又城”的道路。为此,我国政府要出台城乡融合的产业政策,还要兼顾城乡一体的房产政策、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迅速便捷的城乡联通网络等。

讲座最后,王老师对同学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社会学专业的员工面对社会转型及相关的人口、经济发展等问题不仅要努力学习,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也要勤于思考,在现实中有所作为。在提问环节,老师和同学们踊跃发言,就“雄安新区是否会发展成‘新的天津’”、“城乡分界不明显的小城市的发展趋势”、“城乡两栖发展趋势中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城乡两栖发展中农村居民身份优势的消失”等进行了提问,王春光教授一一作了细致解答和精彩回应。这不仅是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而且使老师、同学们深受启发。

报告人简介:

王春光,男,1964年3月出生,浙江永嘉人,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纪委书记,兼任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等职务。先后在浙江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学位,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获硕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先生。多年来,在国内外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和公共政策研究经验,主要研究领域为精准扶贫、农民工流动、城镇化、基层政府与社会治理、海外华人群体等,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研究报告多次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在学界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

主要著作:《巴黎的温州人——一个移民群体的跨社会建构行动》《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和城乡融合关系研究》《社会流动和社会重构——京城“浙江村”研究》《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农村现代化》《中国城市化之路》《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研究》《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中国社会发展蓝皮书》《不平等与异质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