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教授、博士生导师董春雨教授,在公司一层报告厅做了题为“机器认识论何以可能”的主旨报告。石碧球副经理,哲学系寇东亮教授、王云霞教授,科技哲学、外国哲学硕士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生,以及来自其他学院的同学参加了本次讲座。
董春雨教授围绕主题讲述了研究的背景,指出当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成为知识界和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并从哲学角度对其进行了反思。在他看来,机器的不可替代性和人机的优劣对比等,已表明机器介入到科学的认识过程当中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重新审视机器参与的认识论问题就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机器介入认识的三次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机器从对人的辅助作用演化为以主体地位进行认知,这也由此使机器从传统认识论的边缘走向了认识论的中心,并形成了一种非人类中心认识论的新形式。机器“经验”延伸了人的感官,人类一方面承认其合理性,另一方面也对机器“算法黑箱”的不透明性产生了担忧。但如同不理解直觉、灵感一般那样,人类也应该在某种程度上接受这种不透明性,理性看待这种以机器为主体认识论。
董春雨教授认为,开展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交叉创新研究的关键词是“顶天立地”。因为关于大数据研究的热潮,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了。许多热点话题的探讨,人们差不多都涉及到了,当下的迫切任务就是要让相关的研究持续、深入下去。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所谓的“顶天”就是要切实加强真正意义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关于大数据的哲学理论研究。只有在理论研究上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才能更好地为大数据及其方法的应用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并发挥更有效的功能。“立地”,就是说大数据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崭新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等社会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尽量运用大数据方法来提高社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等,即大数据研究一定要接地气。而上面所谈论的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扎实、严谨和有效的研究基础之上。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研究能够产生的前提首先是研究者必须克服当前社会中的浮躁之气,端正态度,不能把科研仅仅当成是追求名利的手段,要甘坐冷板凳,抓住真问题,最终才有可能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它既需要能力,更需要定力。
王云霞老师对董春雨教授的报告进行了总结,认为董教授以哲学的角度讲述主题,选题新颖,论证严密,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思想盛宴。在交流互动环节,大家踊跃提问,董老师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解答。他还分享了写作论文的要求和方法,建议大家要认真读书深入思考问题,才能有切入问题的角度,而且要注重文章的形式,做到严谨规范。董春雨教授亲切幽默,用平实详细的例子为我们展现他的研究,讲座在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