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贺雪峰教授做客公司第211期启夏名家论坛

作者:文、图: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 发布时间:2019-05-20 09:05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5月13日,第211期启夏名家论坛在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二层报告厅举行,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贺雪峰老师为社会学系本科生、研究生做了题为“如何过好老员工活”的报告。报告由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范西莹副教授主持。

贺老师通过当下大学教育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习者易,培养研究者难——引出了本次讲座的主题:如何过好老员工活?贺老师以自己的求学经历为例,认为当今的员工并不是不聪明而是因为浮躁的气息弥漫在社会之中,员工身在社会也受到了影响,很难沉淀下来专心求学。他认为,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多读书”是不二法门,即严格要求自己,多阅读经典,形成以读书为乐的氛围。读书不仅是知识的积淀,更是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读书不是读消遣性的书,这并不能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能力得到提升,而是,要看经典的难懂的书,贺老师将这一类书称“硬书”如马克斯·韦伯、卡尔·马克思、埃米尔·涂尔干的著作,古典社会学家的著作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们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经历了实践的考验,只有从经典开始,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

贺老师提出了“两对不等式”和“十对关系”,“两对不等式”是指(1)读一天的书>上一星期的课:课堂上只能学到结论,但没有学到能力。(2)做一天调研>看十篇论文:调研可以做到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直接的互动,是另一种磨刀。“十对关系”是指:(1)师生关系:以员工为中心,让员工自己成长;当前过于强调老师,课堂;没有调动员工的积极性;(2)学习知识与训练能力之间,以训练能力为主:要注重两个磨刀石:硬书与调查——对经验的结构的理解;(3)上课与读书之间:以读书为重点;(4)教材与经典:经典为主;(5)消遣与硬书:硬书为主;(6)读书与读文献:读书为主;(7)田野调查与文献阅读:调查为主;(8)基础训练与研究训练:经典与经验的基础训练再专业化;(9)研究与论文:研究为主;(10)结果与过程:过程为主。

贺老师认为,社会学的理论阅读要做到“体系化的精炼阅读”,从古典社会学四大家开始,之后阅读以帕森斯为代表的过渡时期的经典著作,最后阅读以吉登斯为代表的现当代理论。同时,不仅要阅读社会学的著作,还要依据个人兴趣选择一个其他学科作为辅助学科来进行阅读。对于经典的“阅读难”问题,多年组织读书会的经历让贺老师认识到:没有读不懂的书,没有读不懂书的员工,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读不懂”,是因为能力的欠缺,而能力的提升则要通过阅读来提升。从“读不懂”到“读得懂”这一过程,贺老师称之为“磨刀”,读书就像磨刀一样,经典就是自己的石头,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方法与教师的指导,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员工,教师监督、辅助员工学习。贺老师建议,在阅读“硬书”三个月后返回头从第一本书重新阅读,对经典要反复阅读,才能培养自己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演能力。纯粹的“阅读磨刀”是不够的,磨刀这一过程持续两年就可以对能力进行培养,作为社会学的员工还要深入了解中国现实,社会学想象力的缺失正是因为对现实经验的缺乏,抽象经验的不足,这就需要大量的田野调查经历,先调查、再讨论,才能得到真正的经验,所谓的社会学中国化问题,最重要的就是了解中国事实。有了深入的对社会认识,研究自然能做好,文章自然也能写好,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的行为是极度不可取的。

最后,贺老师阐述了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性:当今时代变化极快,这是社会学发展的契机,而社会学的中国化最重要的是要理解中国现实与中国经验;当前学界对于中国社会的理解并不深刻,这就需要同学们“磨好刀”以理解中国社会。这个时代需要大批的优秀学者,今天的教育要让员工成长为优秀的人才,才能使中国得到更好的发展。

讲座最后,与会老师与同学就如何组织员工进行田野调查、如何选择经典书目进行、如何平衡课堂与阅读进行了交流。贺老师认为,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有利于进行田野调查的,前期的沟通与调查过程都是比较容易的,难点在于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调查内容中获得“中国经验”;经典书目的阅读切忌分散,要围绕思想家或学派来进行体系化阅读;而课堂与阅读之间,本科生与研究生是有区分的,本科生应兼顾二者,研究生应当注重阅读,博士应当注重经验研究,才能在相应的学习阶段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