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知识论的三次浪潮”——陈嘉明教授做客公司第206期启夏名家论坛

作者:文、图: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 发布时间:2019-04-23 18:49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2019年4月22日晚19:00,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哲学系主任,中国知识论专业委员会会长陈嘉明教授做客公司第206期启夏名家论坛,作了题为《知识论的三次浪潮》的专题学术报告。讲座由公司哲学系宋宽锋教授主持,肖世英教授,王云霞教授,王晶老师,杨辉老师等哲学系及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陈嘉明教授先点明了知识论与逻辑学、伦理学、本体论一起构成了哲学的四大支柱,突出了知识论的在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并从什么是知识这一问题引出了本次讲座的核心问题。

陈嘉明教授指出,知识论在西方的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知识论浪潮指的是柏拉图的知识论,柏拉图的知识论,最有影响的是对什么事知识的探讨和界定,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知识不是“感受”;第二,知识不是意见;第三,知识不同于真实的信念。由此,陈嘉明教授指出,西方的知识论一般倾向于把知识界定为“确证的真信念”,这一知识论的三元定义归结于柏拉图。

第二次知识论浪潮指的是近代经验论与先验论的知识论。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是洛克和休谟,洛克主要探讨的是人类知识的起源、确定性和范围。洛克对于这三个问题的探讨划定了近代知识论的基本框架,规范了知识论要研究的基本问题。后来在康德那里,这个框架问题转化为“先天知识”的起源、有效性与界限。休谟讨论的是因果性问题。休谟把经验论的“一切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的原则贯彻到底,并运用它来分析因果观念,得出了因果观念是由“习惯或联想原则决定的”。先验论的代表人物是康德,陈嘉明教授在这里强调了先验的东西主要指的是规则,康德哲学的基本原则:按照规则来行动。第二次知识论浪潮,重要意义在于培养了一种有关求“真”的知识的属性或标准的观念。

第三次知识论浪潮指的是现代知识论,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欧洲大陆的解释学与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另一是英美的分析的知识论。陈嘉明教授指出,前者主要是人文主义的,后者是科学主义的。解释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狄尔泰和伽达默尔。陈嘉明教授指出,解释学给我们输入了一种新的意识,即文本的意义的再生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利奥塔,他提出了叙事的标准问题,指出了后现代就是反对元叙事,反对总体性,反对任何绝对性、普遍性的存在。对于分析的知识论,陈嘉明教授讲了葛梯尔问题,即对传统知识三元论的挑战。德性知识论以索萨为代表,核心观念是知识的价值不能够仅仅根据认知成功而被理解,而是要根据主体的相关认知能力与目标认知成功之间的正确关系来理解。

在提问答疑环节,陈嘉明教授就师生提出的有关第三次知识论浪潮中出现的解释学和中世纪施莱尔马赫解释学的区别以及对索萨的认知运气的理解和知识论中的哲学维度如何界定等问题进行了回答。宋宽锋教授对陈嘉明教授的报告做了点评。指出陈嘉明教授提纲挈领的对整个西方知识论的发展过程做了精彩的讲解,陈嘉明教授对于知识论的研究,可谓深入浅出,独具特色,为公司师生上了一堂精彩绝伦的知识论讲座。最后,陈嘉明教授和宋宽锋教授对在场师生给予激励,指出研究哲学,就要提出自己的问题,给出自己的解答,走出自己的学术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