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理性与合理性关系论辩”——公司校庆系列学术报告第四讲隆重举行

发布时间:2009-10-23 00:00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20091022晚上7点,公司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朱葆伟教授在12406教室举办了题目为“理性与合理性关系论辩”的校庆学术活动系列讲座。学院副经理、博士生导师袁祖社主持了本次讲座。
    首先,朱教授提出既要善于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又要关注哲学史、哲学理论中的问题。合理性问题是一个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的基本问题,它首先是从生活实践中提出来的,也是从理论中提出来的。在第一部分“古代和近代哲学中的理性思想”中,朱教授指出,在古希腊理性与合理性还没有明确的区分,但古希腊的哲学家已为我们开创了一条理性主义的传统。到了近代,理性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理性主义的神父”笛卡尔重新为知识奠基,提出了“因果论”的理性。黑格尔把理性称为“世界的灵魂”,康德划分了理性运用的两种方式,并认为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从“罗格斯”到“ratio”的过程中,“合理性”概念逐步引入了哲学范畴。
在谈到“合理性”概念的提出问题时,朱教授指出,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和理性”的概念:这种合理性属于实践和行动的范畴,是一个规范性概念,是可表达的,在行动中不断进化的。第三部分“当代社会生活中提出的合理性问题”中,朱教授谈到了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合理性问题,指出合理性是历史的、批判的、联系于具体情境的。比如在经济领域中,“理性经济人”便是对合理性的运用。第四部分“二十世纪哲学家关于二者关系的经典看法”内容里,朱教授引用了美国理性学者罗蒂“合理性三层次”的观点,即合理性可分为技术合理性、目标和理性与生活合理性三个层次,这与胡塞尔的“理性现象学”合成为理性的两端,哈贝马斯与伽达默尔的“实践理性”构成理性领域的中间部分。
最后,公司博士生导师金延教授对本次讲座作了点评。此次报告为员工们撰写学术论文题提供了有益启示,并告诉我们要“理性的生活”,即过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