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西方哲学专题研讨班”1702期活动在学院一层会议室如期举行,此次研讨活动由2016级外国哲学博士研究生罗绂成任主讲人,以“如何看待和回答德福问题”为题与师生展开交流和探讨。哲学系宋宽锋、庄振华、尹兆坤三位老师,博士研究生杜雄飞、王国兵,硕士研究生刘顺来、王强等十二位同学参加了本期研讨活动。
罗绂成首先阐述了自己在“德福”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德福,即道德与幸福,乃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先秦时期,儒、道、墨诸学派都对德福问题阐发了自己的见解,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思想。其中,儒家的德福思想尤为丰富深刻,并且对后世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罗绂成说,表面看起来它只是个人问题,实际上它反映的是“形而上与形而下”、“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矛盾问题。无论康德还是牟宗三提供的都只是超验的解决方案。在经验层面上,人类应该坚信自己的理性,充分发挥理性功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公正的制度机构,方能有效地解决此问题,从而可以使个人与人类无限地接近至善/圆善的理想境界。
围绕上述观点,罗绂成从三个方面对德福问题进行了阐释。首先,他详细论述了德福问题的由来。通过对西方梭罗、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斯多葛、伊壁鸠鲁、康德关于德福问题主要立场的梳理,他指出,德福矛盾在古代农业文明时期并不很突出,原因在于那时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要求不高,故哲学家们倾向于认为追求道德高尚就是幸福,从而使德福矛盾易于达到一致;到近代以后,由于科技革命发生,工业革命爆发,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与日俱增,使得德福不一致的问题得到突出;在哲学上由于认识论兴起,康德是第一个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论证造成德福不一致的原因的哲学家。然后又简单梳理了中国古代自《尚书》、孔子、孟子到宋明理学家关于德福问题的基本观点,认为古代哲学早期并不否定幸福的价值和意义,但晚期越来越扬德抑福,以致走上了一条压抑人性的道路。这显示了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德福问题的解答不同于西方的一个特点。
其次,罗绂成又分析了德福问题的实质。他指出,德福问题表面看起来只是个人问题,实际上它还反映了哲学上形而上与形而下、本体与现相、价值与事实的矛盾问题,以及社会学上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矛盾问题。他介绍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关于形而上与形而下及其关系的主要观点,康德哲学关于本题与现相的主要观点,休谟关于价值与事实的主要观点,韦伯关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主要观点,认为由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矛盾问题在当代日益突出,事关人类生死存亡,人类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引用了英国物理学家霍金的观点加以论证。
最后,罗绂成尝试性地对德福问题给予了自己的解答。罗绂成同学认为,历史上哲学家们对此问题的解答可以分为两种方式:超验的解答与经验的解答。超验的解答属于形而上的解答方式,以康德与牟宗三为代表,前者的解答属于西方文化外在超越的道路,后者的解答属于中国文化内在超越的道路。经验的解答属于形而下的解答方式,主要是指对公正的社会制度的设计。由此罗绂成同学提出:在经验层面上,人类应该坚信自己的理性,充分发挥之,在反思中不断地达到使二者平衡,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形成公正的社会制度,建立起“理性的法庭”,人类就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矛盾问题,经过不断的实践,从而人类可以无限地接近至善/圆善的理性境界。
主报告结束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宋宽锋老师首先肯定了罗绂成论文对德福问题有自己的思考与看法,这是好的一方面,同时也指出了不足的一面,主要是对德福关系的概念、福的概念界定不清,会导致人们的误解,以及把德福问题拓展到形而上与形而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矛盾问题上去,导致论文论题过于宽泛,不够集中。庄振华老师指出,德福问题是康德哲学体系中必然要提出的问题,应该把它放到康德哲学体系中去加以考虑。尹兆坤老师根据自己对德语与古希腊语的专长,也谈了自己对德福问题的看法。
杜雄飞同学应用分析哲学的方法与视角,对德福问题提出了四种可能性的组合关系,为解答德福问题提供了另一种视野的解答方式。王国兵同学认为不应该是德福一致的问题,而应该是德福配称的问题;并提出德福问题应在康德哲学中加以讨论,不应该到其它哲学家思想中去讨论。刘顺来同学把康德著作中关于德福问题的原文介绍给大家,尤其康德关于什么是幸福以及德福关系的原文,对大家的讨论有很大的帮助。
每位参加讨论的同学都做了发言,谈了自己的看法,也指出了罗绂成同学论述中存在的问题。罗绂成对老师、同学提出的正确建议表示虚心接受,将对报告加以改进;对自己有不同看法的问题也作了探讨、辩驳。整体上研讨会师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气氛热烈。通过研讨,同学们都认为拓展了自己对德福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受益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