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做客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第145期启夏名家论坛,以“梦蝶、解牛与观鱼——庄子哲学三题”为题,为师生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哲学系丁为祥教授主持,学院宋宽锋教授、寇东亮教授、石碧球副教授、王云霞副教授等教师和哲学系1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首先,陈少明教授阐释了“庄周梦蝶”的意蕴。他通过将“庄周梦蝶”与西方哲学中“笛卡尔的梦境”相对比,指出两个梦在结构上是没有多大差别的,差别就在于叙述者所提出的问题上:‘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与周公与?’这里涉及的不是一个人对梦醒的判断,而是庄与蝶互为梦的主体问题,即是谁是梦的主体的问题。梦中不能确证自己在做梦,庄周不能判别,他人也不能判别。若把周与蝶看成平行状态,与庄周梦醒的感觉并无矛盾。如果我们顺着他的思路来设想一种‘双重生活’:梦成一种电视连续剧,梦中的生活与醒来后的生活有规律的互相转换,在一种生活状态中视另一种状态为梦。这种双重生活的主体与周与蝶互为主体的含义是一样的。那么这个语言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主体的不确定性,不要老有个‘我’,要消除人的主体性,以及不要有那么多的是非观,不要有选择不要有区分,都看成是一样的,‘万物齐一’。
接着,陈少明教授又分析了“庖丁解牛”。他指出,这一段对庖丁解牛的描述可谓生动至极,又极富有哲理,所以说是为‘玄妙’。汉学家毕来德在《庄子四讲》中讲了一个观点——道在术中。庞朴先生在《解牛之解》中提出‘以技悟道’的观点,即是以技来说明本体论上的道。从初始的‘见全牛’,到之后的‘不见全牛’,等到‘不见全牛’的境界的时候,‘刀与牛、牛与人,不再是对象、工具、主体三者鼎力对立的关系,而是浑然一体,无分内外彼此,不知乎之运刀,刀之解牛而牛竟解,或者说已经由解牛行而行解牛了。’这种物我一体的境界俨然消除了二元对立。从两者的观点看看来虽稍有差异但都认为道不是言说,而是践履。在“庖丁解牛”故事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握“生命”意义。解牛即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表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可以展示生命的活力,体会生命的快乐,因为在这一过程中,身体的机能通过特有的训练被展现出开,而这恰是极为快乐的。
此后,陈少明教授阐释了自己对“观鱼之乐”的理解。他说,在《齐物论》篇中,王倪在知与不知的问题上是“一问三不知”,“自知但不能相知”。只是因为‘知’没有被下准确的定义,对‘知’没有一个公共的标准。这其中牵扯到一个关键点——我知道与我相信。陈少明教授借用西方分析哲学家摩尔与维特根斯坦的争论,并从现象学的角度,强调庄子的哲学不是自然哲学,不是社会政治哲学,不是伦理学,或者本来意义上的道德哲学,而是一种生命哲学,要人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讲座的最后,陈少明教授总结了讲座的内容,指出三个故事准确的来说都是非命题式的哲学。我们可以从庄周梦蝶中领悟到主体的非确定性;从庖丁解牛中领悟生命的艺术意义。从观鱼之乐中领悟到万物与我一体。但领悟只是我们学庄子的第一层也是最基本的功夫,更为重要的是去切身去做,去体验与体会。正如孔子所讲‘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同时也要注意想象力的培养与与此相关类似的观念的构造。作为哲学系的员工,尤其要注意反思能力的培养。能够深入研究文本,呈现文本的意义;甚至更进一步能够检讨与推进问题。我最后的寄语是希望中国的哲学更中国,也更哲学,这当然需要我们的哲学研究者的不懈努力。
讲座内容结束后,在场的师生与陈少明教授就庄子其人其说进行了深入的沟通。随后,丁为祥老师随后对陈少明教授的报告做了精彩的点评。他指出,陈老师今天为咱们解读庄子,这种经典解读在我看来是盘活咱们民族遗产的一条正确道路,因为我也是看着从90年代以来精神演绎为思想,思想拓展为学说,学说拓展为知识,知识又遭到碎片化。陈老师的这个经典解读是通过知识,通过具体场景的还原把我们带到一种特殊的思想场景当中,然后进行古典精神的激活,同时也是对我们自身,我们每一个人的激活。我认为这是解读传统的,虽然不能说是唯一的,但却是非常正确的道路。所以我对这些年陈老师在学界倡导的——就是我们的解读着一定要追求“思想在场”的感觉,非常认同。这个“思想在场”是通过思想的解读激活一种精神,正是这个精神才是这个民族活的灵魂。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讲座人简介: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广东省“珠江学者”中国哲学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第八届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兼任研究员。个人著作主要包括《儒学的现代转折》(1992)、《汉宋学术与现代思想》(1995,1998)、《等待刺猬》(2004)、《〈齐物论〉及其影响》(2004,2006)、《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2008);合著有《被解释的传统》(1995)、《反本质主义与知识问题》(1995,1998);编有《经典与解释》(1999)、《现代性与传统学术》(2003)、《体知与人文学》(2003)、《思史之间――〈论语〉的观念史释读》(2009)等文集,同时合作编辑《经典与解释》学刊(2003-)。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