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张凤阳教授做客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第142期“启夏名家论坛”,在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一层报告厅,以“爱国主义的情感来路:一项政治文化史考察”为题,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经理袁祖社教授,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副经理石碧球、政治学系郑家昊、段保良等教师和100余名研究生、本科生参加了报告。
讲座伊始,张凤阳教授从“川普提出美国再次强大”,“有关萨德事件的各种社会上情绪和思想的表达”这些有关爱国色彩的宣誓和事件着眼,说明讲座将从政治学理论研究出发,从知识学的角度对此做梳理并提供有说服力的解释。
首先,张凤阳教授提出了“国家”理念,阐释现代国家的双重印象,即“统治体”和“共同体”。其中较为广老员工熟知的是前者,即“国家是具有阶级属性的暴力机器”。张凤阳教授首先肯定了这种有关国家的定义,引出马克思韦伯有关现代国家非常典型的特征,即垄断所辖范围内暴力合法使用权。这种权力是不能分散的,否则是不可能有统一的法度和统一的秩序,以及由此推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并以20世纪初中国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和欧洲高度碎片化时代为例,说明垄断暴力合法使用权是合法统一的必要条件。但张教授指出,这绝不是爱国主义的情感来路,作为暴力机器的国家和爱国主义之间的逻辑通路是很牵强的。若只将国家理解为暴力机器,是无法从中推断出认同和发自肺腑的挚爱。这种情感应该从国家的另一个印象,即“共同体”中来。有关共同体,最具说服力的是滕尼斯提出的“共同体和社会”。这种共同体的原型是家庭,强调情感体验,具有情感色彩。根据著名哲学家鲍曼的描述,国家“共同体”是像家一样温馨、温暖和亲和的,使人民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并怀有真挚的热爱。而爱国情感一定是从这里来的。由此,张凤阳教授从古典语境中的“祖国”及其近代转义,说明祖国是如何被体验成共同体的。“祖国”起源于拉丁文patria,本义是举行家祭仪式的场所,而后从古代城邦到古罗马再到法国大革命,patria引申出政治含义,并伴随着“模拟血亲”“家国同构”“国家认同”“为包容我们所有爱的祖国而战”“重塑祖国从父亲走向母亲”,最终,祖国用motherland表示,“母亲-大地”双重意向的情感化聚合,“血”和“土”的想象,教诲共同体成员是一脉相传的同胞,并说明祖国是维系共同体成员的生命之根。从以上对祖国具体内涵的历史演进中,张凤阳教授介绍了“祖国”是如何从父系转向母系,转为更为关注与人民休戚与共和情感联结的寓意,从中可以推理出爱国主义情感其实正是在保卫由祖国联结在一起的、我们所挚爱的人和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土地。
接下来,张凤阳教授从回答现代性的国家认同问题出发,讲授领土之争与民族概念政治化。随着领土型国家的创建,国家与空间关系的稳固法理定型,要求对外独立和对内统一。这时候,多样化的族群共同体的成员就整个转变成了“领土型国家的一般居民”,这时候就涉及到国家认同问题。真正贮存“民族(nation)”概念之政治意涵的真确信息,隐含在近代欧洲政治家和外交官的日记与书信、备忘录和国际法著作中,在后者那里,“民族”被理解为“国家”的集体人格化身,乃是基于领土空间来定义的对外有限与内部聚合的政治共同体。在形成民族认同感时,会强调共同的语言问题和共同的历史记忆。在考察民族共同体时,张教授提出两个维度,即外部关系维度——有限性,以及内部关系维度——聚合性。
最后,张教授从法国大革命出发来探讨现代性的国体和政体。张教授提出考虑共和革命政权在普及法语和构建国内统一系统以及坚决抵御境外势力这些积极的作为外,法国大革命还是一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革命。大致来说,民族主权对应的是“国体”,对外使用,关乎民族国家“存续”。人民主权对应的是“政体”,对内使用,关乎民族国家治理的“优劣”。两个问题都很重要,但从逻辑上来说,前者更为重要。在现实公共生活中,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分属不同层次,理想的期待是在政制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但爱国情感在非常状态下的轰然爆发,终究是表明了国家认同之于政制认同的逻辑优先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梦”,就应解读为“建设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
在提问环节,老师和员工提问题都很积极,张教授的回应也很真诚和细致。大家就如何处理国家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如何理解爱民主和爱国的关系等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张凤阳对此一一进行了精彩的回应和解答。最后,讲座在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讲座人简介: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前任经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政治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政治学会会长。张凤阳教授长期致力于政治哲学、政治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学术著作包括《世俗的胜利》(2002年)、《现代性的谱系》(2004年)、《政治哲学关键词》(2006年)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