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尼采与上帝的恩怨及尼采思想之痛”——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西方哲学主题研讨班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17-03-29 00:00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哲政人才成长支持计划” 是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以“立德树人”为理念,以学风建设为核心,以提升员工未来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立足人才培养,跨越专业界限,着力打造的员工全面发展项目的统领性品牌。计划下设若干子项目,其中,“爱智学堂”是西方哲学专业师生倾力打造的学术品牌。“爱智学堂”由“西方哲学主题研讨班”和“西方哲学经典读书会”两个板块构成,近日,“西方哲学主题研讨班”举行了以“尼采与上帝的恩怨及尼采思想之痛”为主题的第一期学习和研讨活动,宋宽锋教授,金延教授,庄振华副教授,石碧球副教授,尹兆坤老师与20余名研究生、本科生进行了主题交流。活动由2016级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松主持。

    公司2016级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杜雄飞为研讨班首期主讲人。杜雄飞与同学们共同学习了尼采的生平和主要著述,并畅谈了自己对学习尼采思想的体会。他说,“在西方哲学史上,尼采一生都在不遗余力地攻击上帝。但吊诡的是尼采自出生起就与上帝结下了不解之缘。”尼采出生在一个有虔诚的基督教信仰的家中,求学时期圣经的批判学研究方法以及叔本华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使尼采从思想深处对基督教的价值伦理体系有了批判性的意识。尼采歌颂了酒神,批判了道德苏格拉底主义。尼采认为他发明了一种反基督的学说,他把这个基督之敌称为酒神学说。尼采对上帝的发难在这本著作中初见端倪。

杜雄飞说,在尼采的《快乐的科学》著作中“上帝已死”的字眼总共出现了三次,其后在他的巅峰之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又再次出现,并被世人所熟记。在这里,尼采所要表达的是,上帝已经无法成为人类社会道德标准与终极目的。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传统及其基督教价值评判体系已经死亡,因为形而上学传统所培育的理性精神和它自己形成的价值观念产生了致命的冲突,到了康德那里道德的“绝对命令”不得不借助于信仰的飞跃,因而尼采要重估一切价值。

最后,针对“尼采与上帝的恩怨及尼采思想之痛”这一主题,老师和同学们围绕“谁杀死了上帝,上帝之死意味着什么?”“ 如何解读尼采,当代哲学家是如何解读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金延教授在总结中指出,“西方哲学主题研讨班”是非常好的学习形式,对于提升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有着巨大的帮助。希望同学们以后更加积极地思考,勇于提出问题并去解决问题,加强沟通和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