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8日晚7点,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黄裕生教授应邀做客启夏名家论坛第138期,为公司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古代美德伦理学的原则与困境》的精彩讲座。讲座在学院二层学术报告厅举行,由哲学系石碧球副教授主持,哲学系主任宋宽锋教授担任点评嘉宾,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学报编辑部何菊玲教授、哲学系金延教授、赵卫国教授、王云霞副教授等老师聆听了此次讲座。
黄裕生教授的讲座首先以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为例,探讨了古希腊神话神学的伦理困境。在该故事中,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看起来是其自己所作的行为,但从一开始就是由神决定的。从俄狄浦斯的父亲到俄狄浦斯本人,都试图抵抗神的决定,但每一个反抗的行为都导致神的意志最终的实现。这就意味着,俄狄浦斯实际上是一个工具性的存在。如果行为者的行为并不能归因于行为者自身的意志,我们又如何能要求行为者去承担行为的后果?又有何理由去惩罚该行为者呢?罪的成立必须以自由为前提,但俄狄浦斯的行为却是由自己的命运决定的,这种命运与责任的悖论就凸显了神话神学的伦理困境。
以此为背景,黄裕生教授以柏拉图哲学为例,着力阐释了从神话神学转向理性神学的神话革命,以及由此而确立的理性神学的三大基本原则:一是像神那样叙述神。神是善的,所以神不是面向恶的原因。二是神本身是最善的,永远不会改变自己的形象。所以神不会乔装打扮去游戏人间,也不会主动干涉人间事物。三是神不会被动干涉人间事物。这就意味着人不可能通过向神奉献美物来获得神的优待,从而进一步否定人和神的交易。由此,神和人之间的距离被拉开,人的行为与神无关,人得到了更多的生存空间。
黄裕生教授指出,理性神学的三大原则,很好地解决了神话神学的伦理困境,为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希腊哲学家美德伦理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但与此同时,古代美德伦理学还以知识为基本原则。在《理想国》第十卷中,柏拉图通过阐释人的灵魂对来世生活模式选择的重要性,强调来世的生活模式其实是人的自我选择的结果,与神无关。不过,在柏拉图那里,个体选择一种模式并不是真正基于个体的自由,而是根据上辈子的习惯来选择,所以这种选择对其并无多大意义,或者说,选择是盲目的。只有上辈子接受了哲学训练、对善本身有认识的人能够看出选择的意义并且突破灵魂的习惯,做出真正自主的选择。正是基于此,柏拉图将知识引入到伦理学中,强调人只有拥有知识,才能选择正当的生活模式。
将正当的生活模式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突出强调只有通过无视角的途径得到的知识绝对可靠,这样得到的的伦理学绝对可靠,这样做出的的伦理行为才绝对正当,这是美德伦理学不同于近代规则伦理学的根本所在。但也恰恰是因为此,最终形成了伦理学新的困境。在古希腊的哲人视野中,人必须生活在城邦中,这是因为人是不自足的,每个人必须通过相互的结合,发挥各自不同的天赋能力。但是,人的天赋能力之所以不同,这是由神决定的。神把不同等级的金属加入到人的灵魂中,这不仅意味着人们的职业命定,同时也意味着道德命定。人被抛入不同的道德等级,而居于第三等级的大多数民众就即无能力也无责任承担起改善社会道德状态的责任,这就导致了古代美德伦理学的实践困境。不管是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都未能给出自己的伦理规范。
由此,黄裕生教授提出,古希腊美德伦理学虽然伟大,但因并未能像中国古代伦理学、希伯来文化那样形成伦理的规范原则,因而在实践上是非常失败的。之后传入的基督教哲学通过赋予人的自由选择能力,对这个问题给与了新的回答。在近代,哲学家们把自由引入哲学来解决古代美德伦理学无法确立伦理规范、无法让更多人承担社会美德的责任这些问题。以康德为例,在自由被引入之后康德伦理学强调个体优先原则、权利优先原则、合法性来源于人自身原则。这些原则实现了对人的自由的认识和突破。通过对人的自由的认识,改变了伦理学问题的格局,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的实践领域。
黄裕生教授的讲述结束后,哲学系金延教授和多位同学就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由与权利、权利与正当的关系等问题与黄裕生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互动。最后,宋宽锋教授围绕讲座内容作了简短精辟而具有发散性的点评,鼓励同学们向黄教授学习,保持作为学者的理智、清醒和严谨,以此对待哲学,以此对待学术。至此,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稿人:梁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