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张法教授做客公司启夏论坛

发布时间:2010-06-07 00:00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6月3日晚19点30分,在长安校区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中国人民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张法教授受邀做客公司第53期启夏名家论坛,做了题为京城模式与中国文化性格的讲座。学院副经理赵卫国副教授主持,金延教授点评,哲学系主任宋宽锋及全校近200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张法教授的报告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为什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文化)需要一个首都?为什么在首都里,需要一个建筑象征体系?这个建筑象征体系服务于一个什么样的文化目的?这个建筑象征体系包含了什么样的文化内容?这个建筑象征体系体现了怎样一种文化心灵?
张法教授先简要介绍了新中国建都时的“梁陈方案”和最终被选中的即现在我们看到的“天安门体系”。他指出,建筑的民族象征有三个因素:建筑形式、行政结构、象征仪式。两个方案都有符合中国特色的“中轴线”,即使南京国民政府的首府规划也有“中轴线”这个特征。
中国建筑的“中轴线”模式是怎样形成的呢?因为中国建筑选址有个恒常性的特征:背山临水。具体地看,天安门后有景山,前有金水河。而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由于处于北纬36度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在观测天相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恒显区”,人们根据斗柄或斗魁的不同指向,了解四季的变化,建立了时间系统,形成了天圆地方的观念,以为中国是天地之中。所以特别重视“中”的观念。
古代的“中”有五种含义:1,立杆测影(天人合一)。2,杆:宇宙中杆,宇宙中心,神之所在。3,中部:雷(从天讲),血(从人讲)。4,旗:图腾符号(从静讲),风飘(从动讲)。5,中国人关于神的观念由此呈出。中杆的建立,意味着(1)天上(天)与地下(人)关系的建立,(2)四方空间的建立,(3)四季时间的建立。中,从中杆始,就是宗教、政治、地理、心理之中的统一,也是时间、空间,天上,地下的统一。
中国文化的理性化定型是在宫殿上。由中杆是怎样演化为帝王宫殿?中国古代的传统是“空地中心,坛台中心,屋宇中心。”
由宗庙中心到宫殿中心的演变历程和宫殿中心的最后定型,显示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文化特点和文化性格?张法教授认为有三点:一,具体中心可以转移,但有一个中心不变。二,中展现为一个空间结构。东西南北中,具体为京城的三层结构。三,中还是一个时间结构,尊敬过去,敬畏未来。中国的京城模式的三个特点:一,居天下之中的宇宙胸怀。二,以宫殿为中的帝王气象。三,天下样板的建筑法度之“中”。
最后,张法教授指出了紫禁城与中国哲学的阴阳、五行、数理等观念有关。阴阳观念具体表现在:景运门,乾清门,隆宗门形成的一条东西中轴线将宫区分为南北两区,外朝在南,属阳,内寝在北,属阴。外朝前三殿,太和殿在前,为阳中之阳(太阳);中和殿在中,是中阳(阳明),保和殿在最后,是阳中之阴(少阳);内廷三宫,乾清宫最前,是阴中之阳(厥阴),交泰宫在中,是中阴(少阴),坤宁宫最后,是阴中之阴,(太阴)。这是建筑中太极图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具体体现。
在交流环节,张法老师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希腊与中国美学原则的不同、“美的本质”、日韩越的宫殿模式与中国的异同等问题。
最后,金延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点评,他认为张法教授的报告是一场生动的文化批判。金教授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感受:一观念。从哲学的角度看对象,看到的不只是宫殿等外在的现象,而是观念。透过古代的京城模式,可以看到以“中”字为核心观念的集权主义。二,异化。古代的大臣们从乾门走到太和殿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的的本质的异化过程。三,自由解放。被这种建筑所蕴含的文化意识异化了的人们,要去除这些建筑的文化意涵,摆脱旧文化的束缚,结这样才能结构旧文化,重新获得自由解放。
此次启夏论坛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和难忘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