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武汉大学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副经理吴根友教授做客公司启夏论坛

发布时间:2010-06-01 00:00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5月28日晚1930分,在长安校区图书馆一楼报告厅,武汉大学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副经理、博士生导师吴根友教授受邀做客公司第52期启夏名家论坛,做了题为“戴震的语言哲学”的讲座。学院副经理赵卫国副教授主持,刘学智教授点评,哲学系主任宋宽锋,中国哲学专业教师代表丁为祥教授、孙萌副教授以及全校近200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吴根友教授认为康乾盛世不仅仅是考据学,也有哲学,哲学不仅仅只有一种形态。以戴震为代表的18世纪中国学术——语言文字、训诂、经学、知识考据学等等可以称为“人文实证主义”。戴震的学术是18世纪中国语言哲学的转向。戴震的语言哲学纲领是“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把握世界有两套名言概念系统,一是表示事实的描述性系统,一是表示价值的规范性系统。戴震通过语言分析,把宋儒所使用的“理”“道”等规范性名言概念还原为描述性名言概念,这样以经验主义的立场对宋儒进行了批判。
      戴震对“之谓”和“谓之”的句法分析,很有西方语言哲学的意味。戴震通过大量的举例证明“A之谓B”可以等值代换为“A也者,B之谓”,也可以说成“B就是A”、“A=B”。而“A谓之B”,只是说“A可以称之为B”,A不一定等于B。这样,通过句法的分析,戴震,批判了程朱把“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解释成为“所以一阴一阳者之谓道”;同时也批判了,程朱对“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的解释。戴震语言哲学的实证主义特征,体现出了的这一时代的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吴根友教授还指出,戴震的思想有知识考古学有相似性。因为戴震提出要通晓古代的典章制度等经典涉及到的基本知识,才能理解经典,理解了经典,才能懂得经典所承载的“道”。戴震就是以“我注六经”的知识还原法,寻求对古代对古代经典原意的把握,这是不同于宋儒“六经注我”式的义理解经法的“人文实证主义”的解经法。
    在交流环节,吴根友老师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语言的使用者的个体心理等问题。
     最后,刘学智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点评,刘教授引用维特根斯坦的话“凡是语言能说的就把它清楚,凡是语言不能说的我们就保持沉默”,指出哲学只能去语言中寻找。刘教授认为吴根友教授把从语言哲学的视野分析戴震的语言哲学,并指出其巨大意义是很有价值的。刘学智教授同时指出,中国哲学重直觉性和意象思维,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本体常常无法用语言言说,但语言哲学哲学强调只能用语言才能表述思想,提出戴震的语言哲学,正好说明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也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从戴震这个时代起有个逐渐的转向。刘教授认为,吴教授的报告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不能只用一种方法去解释一切。最后,刘学智教授指出,我们还可以从吴教授的报告中领悟到,论文选题要有世界视野,“和实生物”。
    此次启夏论坛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和难忘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