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日下午14:30,郑州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永扣老师做客学院第162期启夏名家论坛,在长安校区文澜楼C段一层会议室做了题为“意识形态与社会治理”的学术讲座,公司党委书记李有谋、副经理石碧球、以及青年教师代表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认真聆听了此次报告。报告由学院副经理石碧球主持。



郑永扣教授的此次学术讲座主要围绕“意识形态与社会治理”这一主题,阐述了四个问题:一是意识形态与社会治理的关系,二是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三是意识形态从哪些方面支撑了社会治理?四是如何做好社会治理工作?
首先,郑永扣教授深刻阐明了意识形态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社会治理没有意识形态的支撑就会很盲目,同样,意识形态离开了社会治理这一实践操作就会很空洞,这表明了意识形态与社会治理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根据时代变化调整策略,进而调整意识形态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我们国家特别关注意识形态与社会治理,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
其次,郑教授简要说明了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意识形态在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具有相对贬义的意义,它是一种虚假的观念体系。从列宁开始,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是革命的,科学的,反映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意识形态是党的传统,优势,是我们必须抓住的重点。
那么意识形态从哪些方面支撑了社会治理呢?郑永扣教授从四个方面做出了回答,首先意识形态为国家社会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主流的意识形态是国家意志的思想化,国家社会治理是国家发展目标的实现方式,我们现阶段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要求我们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的理念。其次意识形态为社会治理提供价值整合,主流意识形态以观念的形式体现国家意志,目的在于把国家意识形态外化为全社会的共识。例如改革开放后十年,形成了多个阶层,每个阶层都有不同的价值需求,因此要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必须依赖于意识形态。再次,意识形态为国家治理提供舆论导向,舆论导向与贯通需要意识形态来完成。最后,意识形态是国家治理的特殊方式,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能更好的发挥它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
最后,郑永扣教授从两个方面总结性的阐述了关于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应当进一步的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不能将其教条化,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是无法契合的。另一方面,我们应当注意调整意识形态的视角,意识形态有很多优点,但是不能把以往的、陈旧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引入到现代社会中,当前意识形态的视角需要转移到经济、法律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视角上,使意识形态服务于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对于人与人之间在认识领域中的差异我们也需要正视和承认,意识形态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但是不能排除思想认识的多样性,有效的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在多元性中统一,在多元性当中,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成为主导的、主流的思想。
副经理石碧球对郑永扣教授的精彩报告进行了总结,强调到意识形态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将意识形态渗入到社会治理的日常工作中去,提升意识形态的能力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在与师生的交流问答中,郑永扣教授谈及了我国的意识形态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当前,意识形态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变形、层层衰竭等等问题,但是随着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些问题也在一步步的被解决,所以,我们仍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