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先刚教授做客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第159期启夏名家论坛

发布时间:2017-11-16 00:00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11月11日下午四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刚老师做客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159期启夏名家论坛,在长安校区文澜楼C段二层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何谓浪漫派哲学”的学术讲座。《云南大学》学报编辑张瑞臣博士、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赵卫国、石碧球,尹兆坤等老师和100余名研究生、本科生同学聆听了报告。报告由学院哲学系副主任庄振华老师主持,赵卫国老师在报告结束后进行了点评。

先刚教授在本次学术讲座中从四个方面逐层展开,带领大家由浅入深认识浪漫派哲学。首先,先刚教授简要介绍了浪漫派哲学的基本情况。浪漫派在国内哲学界不太受到重视,反而是在文学界受到更多的关注。而浪漫派其实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我们现今时常可以听到的“说走就走的旅行”“在拐角的不期而遇”等等都是浪漫派精神的反映,浪漫派的精神就是不走寻常路。但是浪漫派追求的却并非刻意地浪漫,主要是从思想上、哲学领域上掌握浪漫的精神。

接着,先刚教授带领我们回顾历史事实,探讨浪漫派的起源。“浪漫派(Romantik)”源于“Roman”这个词,这个词原指长篇小说,尤其是从中世纪流传下来记述传奇故事的小说,是中世纪的一个象征。18世纪始的浪漫派向往中世纪,与推崇古典的启蒙派针锋相对、剧烈交锋。欧洲的古代与近代的分野来自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由他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分裂:主体与客体的分裂、整体与个体的分裂、法律与道德的分裂、精神与肉体的二元分裂均是由笛卡尔基本精神发源而来。因而大体说来,古今之争正是统一与对立的争执。这样的分裂在德国由于宗教的分裂愈加明显,这使得德国更加要求统一性,因而德国哲学家追求统一、完满以及体系,这一点是无论德国古典哲学家还是浪漫派哲学家都共同追求的。

那么浪漫派哲学的典型特征是什么?先刚教授通过引入三个典型浪漫派哲学家来发掘浪漫派的共同特征。第一位浪漫派哲学家:施莱格尔(F. Schlegel),他引入“断片”这样一种写作手法,也就是通过一句一句的形同箴言的话,以前后不连贯的方式启发大家所追求的整体本就以碎片体现出来,也必定通过零碎闪光闪现出来,而不体现严密的推论或思考。第二位典型的浪漫派哲学家:诺瓦利斯(Novalis)强调从寻常事物中揭示出另一面,发现不寻常的东西。他真正为浪漫派提供了哲学上的论证,还提出了浪漫派的图腾:蓝花。他以费希特的公式“A=A”出发,提出“a=a”的公式,前者强调自我意识的同一与差异的统一,而诺瓦利斯强调真正的a不一样。有了意识就有了分裂,而如何达到统一就在于取消A,而只通过直观、无意识体验甚至死。a=a的本质就是追求A,因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成了浪漫派的一大特征。最后一位提及的浪漫派哲学家是一位新教牧师:施莱尔马赫(F. Schleienmacher),他认为通过直观、体验、信仰就可以达到统一,真正的信仰就可以达到,因而个人的思想可以通过“断片”、a=a,达到和谐统一。但是随着施莱尔马赫对于统一问题的解决随之而来也带来另一个问题:个体之间如何交流?

最后,先刚教授谈及浪漫派的影响。浪漫派不仅解释了自己的思想,还解释了柏拉图的思想,例如对于哲学爱智慧这一主题,浪漫派认为“爱”意味着缺乏、没有,没有就永远没有;因而没有智慧,要追求智慧。这样就为哲学与智慧划上了一条永不达到的鸿沟。对于先刚教授个人来说,他主张要对于浪漫派同情式理解。我们要理解浪漫派揭示出来的困境。

赵卫国教授对于先刚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由衷感谢,并且提出自己受到的几点启发:海德格尔全集第29、30卷中提到哲学就是想回家的“乡愁”(浪漫派的典型说法),a变A。而德国人的“家”指回到古希腊。浪漫派讲的不走寻常路,而海德格尔的“此在”就是去存在,永远达不到本质,这一点与浪漫派类似。

最后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问答中,先刚教授为大家区分了图宾根学派与浪漫派的关系,浪漫派的断裂的确定性只在本质、其次现象上的断裂处确定而非局部,叔本华与浪漫派的关系,浪漫派与德国古典哲学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浪漫派与相对主义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