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西方哲学主题研讨班第1706期在学院一层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期讨论班的主题是“哲学讨论中能否取消心理(学)因素?-----试从“同一性”视角看哲学与心理学复杂的形而上学姻缘”,2015级外国哲学硕士刘顺来担任主讲人。哲学系宋宽锋教授、庄振华副教授以及外哲博士生杜雄飞、罗绂成,外哲硕士生、本科生等同学参加了此期研讨。
首先,刘顺来同学对本期讨论主题是否成为哲学论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讨论了以下问题:“由于对题目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界定不清所产生的概念的模糊性,是否对主题内容清晰的思考造成了影响,是否取消了题目本身的哲学讨论的意义?” 刘顺来认为,本期讨论班选题在外哲讨论班的微信公共讨论平台中受到一定争议不是偶然的,应当从问题意识、题目、课题三个层面看待本期主题。课题化是近代学术工业化的产物,在题目与概念层面就表现为课题有规范性的题目指向,概念使用应当具有边界清晰的、较为学术公共性的理论内涵。因此,题目是界定为“心理因素”,还是“心理学因素”对于题目讨论方向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是,从问题意识的角度来看,问题意识作为前课题形态,其原初形态就表现为思考者的某种矛盾冲突之中,这种矛盾冲突就表现为概念层面的使用之中。因此在主标题的设定上,报告人意图展现论题内在矛盾性,而副标题就从较为规范性的视角来破题。
刘顺来举例说明,哲学与心理学二者关系并不像一般理解那样学科界限分明,无论是在哲学讨论中还是在心理学讨论中实际上存在着大量的交叉现象。存在着学科建制中具有明确区分,但日常使用中并不具有明确区分的事实。他认为,以实验心理学诞生标志,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就正式建立了。上述说法难以经得起仔细的推敲。实验心理学的产生按照现在的时间计算前后过去还不到200年历史。基本的心理学思想史的考察就会发现,心理学的历史几乎与哲学一样的久远,心理学与哲学与哲学思想间,表现出的是一种相伴相随的“姻缘关系”。越往古代走,二者关系越显亲密。他列举了心理学词源Psyche在古希腊时期荷马史诗中以及亚里士多德文本中的多重含义,这些含义的背后的基本精神是将Psyche把握为一个活的整体:灵魂。“心理学”在19世纪末,终于成为了一门独立科学,这是近代“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学科与哲学母体逐渐分离后的产物,这时的Psyche概念已逐渐发展为身心二分的mind概念形态。
刘顺来说,“实验心理学”作为伴随着生理学、医学研究通过借助数学模型以及特定心理学方法(如:内省)所产生出的独立“科学”,从产生之初,就从没有停止过对其对哲学基础提出某种主张与合法化的要求。实验心理学获得独立性,其“客观性”更多是借助于数学方法获得的,数学方法应用于对人类特定心理现象的解释中的模型建构,虽然让心理学具有了一种“科学性”的精确测量的外观,但事实上,如果进一步对实验心理学及其后的发展进行考察就会发现,无论在实验心理学发展早期,还是之后,其特定的心理学方法论基础就一直饱受哲学争议。刘顺来同学认为,心理学家内部对心理学是否具有统一的范式争论不休,心理学内部理论之间的分裂是不争的事实。
在当代,并不统一的心理学各个范式之间(蕴含了内在差异、矛盾、冲突)是如何归于“心理学”这个概念之下的?刘顺来认为,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的经验性研究是存在缺陷的,从哲学内部看,无论德国古典哲学,还是现象学在当代心理学发展面前不存在现成的答案,其哲学时代教诲还需进一步发掘,现代认知科学哲学是否为心理学发展奠基是存疑的。对于心理学之理论基础的前提性讨论,不是一个经验意义上的心理学的问题,而是一个哲学的问题。心理学之中不同思想学派之间理论、方法、研究范式的差异性与不可通约性,需要从一种经验性、描述性的提问方式,转为哲学性问题表述:心理学何以可能?这是因为造成哲学与心理学之间复杂姻缘关系,是以一种结果的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的,造成哲学与心理学之间的爱恨争吵根源是,哲学内部则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一方,以及以分析哲学为代表的另一方不同形而上学倾向间的争论。因此需要重新从哲学的视角思考心理学基础问题,而对这一问题应重返形而上学,重返逻辑学去思考,可以将“同一性”作为考察起点。
刘顺来的发言引发在场师生们的热烈讨论,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刘顺来报告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宋老师、庄老师对如何进一步深化题目研究,从主体与方法的角度对报告人现有思考及论证不足做出点评,富有教益。硕士生王强、王俊杰以及本科生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对论题内容以及同一性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