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西方哲学主题研讨班(1705期)顺利举行

作者:张松 | 发布时间:2017-06-07 00:00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52619:00,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西方哲学主题研讨班第1705期在学院一层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研讨班的主题为“亚里士多德的存在与理性关系”, 主报告人为2015级外国哲学硕士研究生马渊。此次研讨由2016级外国哲学硕士研究生张松主持,学院外国哲学专业宋宽锋教授、尹兆坤老师与10余名研究生同学共同交流探讨。研讨班采取主报告人首先作论述,随后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进行。

第一部分:主报告人发言

1)主报告人提出,亚里士多德的主动理智就是神的理智或者说就是神,而非人的理智。亚里士多德首先将理智分为被动理智和主动理智,虽然二者都属于人的理性灵魂,前者仅仅是推理和计算能力,而后者却是具有神性和不朽的特征。正如亚里士多德在《灵魂论》的408b20-30中谈到:“但心识(nous)于灵魂中似乎有某些独立存在,而不入坏死的程序……,思想与推理的功能消退时,是由于心识(nous)所寓在某个物之身的衰损,实际上心识(nous)是不受影响的,思想与爱与憎恨,实不是心本(nous)的属性……,心识(nous)多少是有些神性,所以他们是不受影响的”。又在413a4中亚氏进一步指出:“于是,这可就明白了,灵魂与躯体是不可分离的,如果灵魂是有若干区分的,那么它的部分灵魂与其相应的部分躯体;也该是不可分离的,但是有些动物其灵魂的某些部分之实现,无关乎其躯体的任何部分,那么这部分灵魂若行分离,这就没有什么可以加以阻止的了。”在429b4又说道:“推究这差异之所由,就只在于:感觉机能与身体不想分离而心识却是离于身体的。”基于此,主报告人认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主动理智本质上是神的理智,而非人的理智。

2)亚里士多德是一位与由笛卡尔所开启的主体性的理性观截然不同的理性主义者。关于亚里士多德的理性观,借用谢林的一句话“与其说是我们拥有理智,不如说理智拥有我们”。神圣理智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是作为事物的创造者和安排者,一种是内在于人的灵魂中,亚里士多德在430a22中说“心识(nous),只有在分离物质后,才现见其真实的存在”。这两种方式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的卷十二中也谈到“存在,独立于万物之上,抑或为万物的秩序,也许两种方式都是的,比如一个军队,军队之所以为善,必由秩序和首领”。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可以包含于两个方面,一是事物内,一是事物的安排者。也就是说,存在即是独立于事物之上,又是在事物中。其实亚里士多德的理性观同样出现在他的老师那里,柏拉图通过一种比喻的方式出来来“太阳不是视力,但他作为视力的原因又能被视力本身所看见,而唯一的善如同太阳是一切理智的原因和条件”又说“这个给予知识对象以真理给予认知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理念。他乃是知识和认识中真理的原因”。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描述主动理智“最终实体超越着认知主体又在这认知主体的中心,最终实体既是认知者又是被认知者”。

3)亚里士多德将主动理智比喻为光,主报告人认为,作为一种关于同一性的表达,远比中世纪的一些哲学家更为深刻,神圣理智作为存在和认识同一性是一种内在的同一性。而在中世纪很常见的表达就是上帝是思维和事物的同一性的保障,但这种表达有种很大的缺陷就是将上帝和思维与世界完全分割开来,人拥有天赋观念,这种天赋观念和世界都是来自于上帝的理性,所以思维和存在(事物)是一致的。虽说也回答了同一性问题,但这将上帝和理性同时外在化了,最后的结局就是理性作为一种本身就是上帝存在最明白的证据反而过来质疑上帝本身。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人的认识和存在都离不开存在本身,也就是他说的,神圣理智作为一种非物质的媒介让被动理智得以认识事物,但亚氏的缺陷在于,(一)没有清晰地解释神圣理智是怎么作用于被动理智,(二)他依然有种把存在本身(主动理智)和思维本身分开的趋向。

第二部分:讨论环节

针对“亚里士多德的存在与理性关系”这一主题,大家各抒己见,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1)主动理智属于人的理智还是神的理智?尹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很难下结论的问题,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直接教授的弟子们那里,对主动理智的理解上就已经不一致。当泰奥弗拉斯托斯谈及主动理智时,他非常肯定地认为,主动理智是属于人之本性的某种东西。不过有人引证《欧德谟伦理学》来反对这种观点:即据称最忠实地跟随其老师道路的这位哲学家(欧绪德谟),看起来却将神称作主动理智。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亚里士多德最伟大的弟子们——他们从这位大师那直接聆听其教义——恰恰是彼此对立的,这形成一个极其广泛的分裂,这一分裂直到今天仍然在规定着诸种解释之间的分歧。非常确定的是,我们必须永远放弃做充分注释的希望。

(2)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将主动理智比喻为光?亚里士多德认为“思想(被动理智)机能对于可理知物的关系,恰相似于,感觉机能之于可感物的关系”,以一个白色的桌子为例,对于桌子的白色,这是一种已经实现的白色,但对于人的感知灵魂来说这还是一种潜在的白色,而使可感知的事物被感知需要一个媒介,这个媒介就是光,假如没有光,我们的感觉灵魂是无法感知到事物的颜色,同样被动理智理解事物的理知形式同样需要一种媒介,主动理智就是作为一种非物质媒介使得被动理智可以理解思想物。亚里士多德认为被动理智是接受可思想物的形式,但仅仅是接受下来还尚未理解这个概念,比如说“动物”这个概念,被动理智完全可以在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仅仅是接受下来,而主动理智拥有对事物的透彻理解,从而使被动理智能够理解概念。将主动理智比喻为光也有两层意思,对于可思想物,主动理智得以让可思想物呈现或得到规定(因为一切都来自主动理智的规定),对我们而言,主动理智使一个潜在的概念变为现实的概念,也就是主动理智使我们理解了概念。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我们对于事物或概念的理解,从来都不只是主体(被动理智)和客体(事物)这两方面的事,主动理智作为第三者,是主体和客体共同的存在和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此次研讨会历时两个半小时,大家的讨论始终围绕亚里士多德的文本,热烈而不失理性。最后,宋宽峰和尹兆坤两位老师都总结到,清晰的问题域和明晰的论证是学术研究的基本素养。报告人的论题把握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核心思想,但是没能做到对核心问题的展开,亦没有梳理历史上关于亚里士多德关于主动理智问题的争论,这些都需要报告人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