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西方哲学专题研讨班(1704期)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17-06-05 00:00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5月12日晚19时,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爱智学堂之西方哲学专题研讨班第1704期在学院一层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研讨的主题是“问诊笛卡尔的‘第一个沉思’”,由2016级外国哲学研究生王俊杰担任主报告人。参加本次研讨班的有宋宽锋、石碧球、庄振华、尹兆坤四位老师和全体外哲研究生以及部分哲学专业本科生。

    报告人主要从日常语言学派的视角对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的“第一个沉思”做较详细的考察,重点分析了笛卡尔在文本中的三个论证:感官有时候是骗人的;梦和醒的状态无法区分;上帝可能骗人和妖怪可能骗人的假设。

    在“感官有时候是骗人的”这一部分,报告人对笛卡尔所举的“感官骗人”的例子做了分析。如:“有些塔我远看好像是圆的,而我近看却是方的”。这个例子可以改写成判断形式为:“这是个方塔”(在近处);“这是个圆塔”(在远处)。实际上,在特定的位置和条件下,塔是圆的,雕像是小的,这些本来就是我们所预期的,没什么可惊讶进而去怀疑的,笛卡尔似乎只盯着冲突的判断而不去管不同的周边环境。另外,笛卡尔似乎认定,物质性东西似乎都像他所举的那些例子一样必定有它们各自固定的、真正的形状和大小。但显然,生活中的其它东西远没这么特殊——坚硬、有固定形状固定大小。

    在“梦与醒的状态无法区分”这一部分,报告人首先对笛卡尔的“问法”做了说明和提醒。“笛卡尔会用如此方式反问自己,‘可是有人要是对我说,这些现象都是假的,你是在做梦’,这与我们平常的反问方式相当,‘你用什么证明你现在不是在梦里?’这些问法极易诱导我们去想象和试探性地体验若自己当下就在梦中,那该如何区分与醒时的感受。我们感到除了用行动反驳或拒斥这个问题外再没其它办法。”报告人认为,这样被问时,不要去想象自己在梦中,他建议我们试试维特根斯坦常用的思考方法:“我们必须先问,这种疑问会是什么样子,而不要直接去理解它(《论确实性》第24条)。”

    报告人认为,同上面的问法相比,似乎更有意义的问法是:我们描述梦境和清醒时的经验的语言是一样的,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认为梦与醒是相同的?针对这种问法,报告人提供了两点反驳思路。1.“我也许在做梦”这个论证由于下列原因而毫无意义:如果我在做梦,那么这个说法也是梦中的东西,实际上这些字有意义也是梦想中的东西(《论确实性》第383条)。2. “像梦一样”、“梦幻般的”“如梦初醒”这些词难道不是在标志着亦或指示出我们本来就知道梦和醒的经验的完全不同?

    在“上帝可能骗人和妖怪可能骗人的假设”这一部分,报告人的主要论点是:1. 用“上帝可能欺骗我们”与“妖怪可能欺骗我们”这些说法来论辩,似乎真的有人曾经被上帝给骗过,似乎上帝和妖怪真可以那么做,似乎上帝、妖怪“真有”一样(像历史上有孔子这个人),似乎这些都是不言而喻、人所共认的。是这样吗?显然不是。2. 只有在一般的不欺骗的背景上谈论欺骗才有意义。必须通过把异样的情况比照于较为正常的情况才能识别出一个欺骗。笛卡尔这么假设这么说的时候似乎站在“上帝”与“人之”间或超越于两者,既知道上帝骗人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也知道上帝不骗人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尽管它自己说他不知道。3.你既然怀疑,认为有别的可能,那你就必须拿出大家都认可,至少绝大多数人认可的证据,而不能单单反驳说“毕竟总存在某种可能”。报告人以维特根斯坦的这句话结束了报告:使我们认为明显无误的并不是一些单独的公理,而是一个前提与结论相互交织的体系。

    报告结束后,老师们和同学们进行了深入激烈的讨论,指出了报告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思考路径。最后,宋宽锋老师总结道:同学们通过几期研讨班的活动,学术素养得到了良好的锻炼,虽然对有些问题的思考还显稚嫩,但勇于质疑和思考的精神值得鼓励。不过,几期的研讨班也凸显了同学们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期待同学们更加注重对原典的深入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