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晚7点,公司西方哲学主题研讨班第1713期在文澜楼三段一层小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研讨班的主题是“洛克自然状态论析”,主讲人为2017级外国哲学硕士研究生段林超。哲学系宋宽锋、石碧球、尹兆坤等教师和外国哲学博士生、硕士生及部分本科生参加了本期讨论。
段林超同学首先就论文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介绍。论文大体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引出了洛克的自然状态的由来,稍晚于霍布斯时期的洛克,受霍布斯启发,沿着他的路径出发,对自然状态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却得出了与霍布斯迥然不同的结论。第二部分是简单梳理了施特劳斯学派和剑桥学派关于洛克自然状态的观点论争。第三部分是对洛克思想中的自然状态做了一个全面的分析,从自然状态的地位,自然状态和自然法的关系,自然状态逻辑预设和历史事实的理解这几个方面做出了全面的解读。第四部分分析了霍布斯和洛克的自然状态的异同。第五部分主讲人进行了自己观点的陈述和总结。
参加研讨班的师生就主讲人的文章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评议人朱晨琛同学从霍布斯、洛克和卢梭三人的“自然状态”入手,比较了三位哲学家这一思想的异同。石碧球老师指出,本文的逻辑和结构都有要改进的地方:首先,什么是洛克的“自然状态”,具体的定义是什么?以及论文的作者所理解的“自然状态”是什么?其次,在对自然状态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方面也没有说得清楚明白。最后,论文对于自然状态在政治社会中是否依然存在,以及自然状态的历史维度和逻辑预设是否是一个层面的解释等问题也未作出回应。
杜熊飞同学就论文中最后“洛克是否是一个隐晦的霍布斯主义者”进行讨论,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中时刻存在不安和强烈欲望是主导因素,但是在洛克这里,自然状态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和平状态,所以他也同意洛克并不是隐晦的霍布斯主义者,但是此观点的论证还需要更进一步更有力的论证和说明。
尹兆坤老师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如何产生的问题是怎么进行探究的?由此引出师生探讨:古代和近代关于国家起源问题。亚里士多德时期的城邦是自然而然的出现的,单个的人到家庭再到村庄最后形成城邦。而近代霍布斯、卢梭和洛克的政治社会起源,当讲到“自然”时,有一种规范性在其中。石碧球老师在最后总价,自然状态绝不能理解为单一的东西,而是有多重含义的,洛克是思想本身就有含混性在其中,而我们最值得研究的就是要把这些含混性理清楚。
最后,宋宽锋老师总结道,参加研讨班的目的是要在研讨中学会“写论文”。研究生一二年级的员工在本学期也有洛克《政府论》原著导读的课程,希望同学们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发散思维进行深入探究。至此,本期西哲研讨班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