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晚7点,我院西方哲学主题研讨班第1712期在文澜楼三段一层小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研讨班的主题是“哲学诠释学中方法论和本体论之隐晦张力——基于视域融合理论产生的思考”,主讲人为2017级外国哲学硕士研究生冯艺璇。哲学系宋宽锋、石碧球、尹兆坤等教师和外国哲学博士生、硕士生及部分本科生参加了本期讨论。
冯艺璇同学首先就论文主题进行了介绍,通过“视域融合产生的理论渊源”“视域融合”以及“哲学诠释学中方法论和本体论之隐晦张力”三个部分和老师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源于专门诠释学的哲学诠释学受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以及海德格尔的影响,分别借鉴上述几人理论中的“专门诠释学背后的一般诠释学”、对历史性的强调以及从本体论角度着眼诠释学理论构建的基调,以历史性为线索最终形成了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基于前结构、前见、诠释学处境等引出视域概念,认为解释者通过扩大自己的视域,使它与其他视域相交融(也即视域融合),以获得不同的理解。此哲学诠释学中存在着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张力关系,冯艺璇同学分别从诠释学的真正位置(陌生感和熟悉感的中间地位)、相对主义倾向(基于主客二分世界观产生的问题)两个方面回应了该问题。
与会师生对主讲人的文章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首先几位老师指出了该论文的结构问题并给予建议。宋宽峰老师认为,这篇文章有比较大的问题和改动空间。前半部分哲学诠释学基本内容占据大量篇幅,第三部分才触及到题目问题。但是第三部分承载内容太多(如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读者中心论和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 本体论和方法论)无法成文。石碧球老师指出该文章在背景写作的误区和语言准确度方面存在问题,报告人可尝试从《真理与方法》第三卷的语言角度梳理伽达默尔本体论诠释学,同时多钻研别的哲学家对该问题的回应。
随后,与会师生就文章中出现的相对主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大家认为: “诠释学中的相对主义关键在于:理解的方法有了,为何解释者拥有的理解是客观的理解?”即追求理解的客观性和从知识论角度理解诠释学有一致性。以知识论眼光看伽达默尔,必然会认为哲学诠释学滑向了相对主义。但伽达默尔自身并不关注理解的相对主义和客观主义问题(该问题是当涉及知识论视野时才会遇到的困境),而是理解的意义问题,理解如何才能与作为理解者的此在有存在论关系问题,即如何实现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我们自身生命的生存论关系,而不是一个认知性关系。
尹兆坤老师对“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仅仅存在于认识论层面”有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德里达眼里伽达默尔恰恰不是相对主义,更像绝对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典型。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克服历史主义所带来的相对主义。宋宽锋老师回应道,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争论不局限于知识论,有更丰富的意义。石碧球老师补充道:伽达默尔、德里达和施特劳斯三人都是海德格尔的员工,其解释学路径都不一样,伽达默尔最本真的传承了海德格尔的解释学路径,从这种角度上看,伽达默尔的路径是一种客观主义。
最后,几位老师表示,举办研讨班的目的在于让大家分享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和看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希望同学们认真对待。并对后面研讨班的讨论形式和准备工作提出要求。至此,本期西哲研讨班顺利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