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教授做公司第168期启夏名家论坛

作者:文:张莉 图:郝选文 | 发布时间:2018-03-28 00:00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3月26日7时,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光明文学遗产研究院常务副经理梁枢教授做客我院第168期启夏名家论坛,在长安校区文澜楼二层报告厅做了题为《目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两个误区》的学术讲座。学院丁为祥、宋宽峰、肖士英、石碧球、李敬峰、武建强、张伟等教师、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60余人认真聆听了此次讲座。讲座由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经理袁祖社教授主持。

梁枢教授认为,目前学界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有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当前的研究多数只是从空间意义上来谈论共同体概念。梁教授认为,空间概念是共同体的基本向度,但空间并不是共同体的唯一向度。如果仅仅局限于空间性的单一,那么中华文明悠久的文化共同体的意义便无法解释,所以只用空间概念回答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进程,基于共同体思考的优势就没办法深刻展开,因此,在研究中必须要将空间与时间两个向度相结合。梁教授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第二个误区是学界往往只是在“道德语境”中谈论共同体问题。传统中国人的家是一个共同体,有基于血缘、尊亲结构、五伦三位一体,以道德、信仰、礼法互为中介支撑。因此,基于血缘才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基于血缘的共同体是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也由此预设了文明进程的中国路径。

教授认为,目前学界急于与西方争夺话语权并焦虑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这就使得学界多数学者急于超越三纲五常的血缘共同体而去寻找一个超越的本体,也即是通过将“仁爱”与血缘相区隔,使得仁爱具有普世价值,而与西方相抗衡。将仁爱与血缘相区隔之后,作为共同体精神的灵魂——血缘,变成了仁爱的对立面。换句话说,二者的相互对立代替了传统模式下的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梁教授用四点总结这种将血缘与仁爱对立的这种论断:障碍论、狭隘论、厌恶论、跑题论。总之,倡导共同体之路,并不是要简单地回到过去,也不是要于未来世界中走出中西方文化对立的格局。我们所要建立的共同体,是于“旧邦”中开出“新命”,是在充分汲取现代文明一切成果基础上的一种综合创新。

讲座结束后,梁枢教授与袁祖社教授就“共同体”的内涵展开交流,同学们也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丁为祥教授从尊重人性、捍卫人道、开创人伦三个方面对讲座做了精彩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