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万俊人教授做客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第171期启夏名家论坛

发布时间:2018-01-04 00:00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12月30日下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经理、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教授做客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第171期启夏名家论坛,为师生做了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彩学术报告。报告由经理袁祖社教授主持,金延、王蓓、肖士英、石碧球、李敬峰、董辉等教师以及百余名研究生、本科生聆听了报告。

万俊人教授首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命题所提出的时代背景进行了分析。他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必须被置于整个人类文明长河才能被充分理解。而现代人所形成的世界概念则是在航海技术的发展、殖民历史的影响、资本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的革新这一系列历史背景的梳理下逐渐形成的。近代以来,不同的文明因子在现代交通、科技的推动下相互融合,古代体系纷纷解体,而以族群认同为主要特征的民族国家快速成长。近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掠夺财富和殖民扩张为目的,随着新大陆的发现,世界开始连为一体,这是近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起点。第二个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第三个阶段是当前为了谋求全球化利益而树立的一种全球化价值观。那么,在经济发展高度全球化的今天,面临发展不平衡、种族多元化等诸多问题愈加明显的情况,人们应该如何共处呢?

万教授从共存、共商、共建、共相等角度为师生深刻剖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话题,并回应了“人如何共处”的问题。万教授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哲学层面上,体现为“共存”或“共在”;在政治层面上,体现为“共商”。在伦理层面上,体现为“共享”;在社会层面上,体现为共建。在公共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共同体的一部分,所以协商在当下显得尤其重要。共同体的创造和建设都需要增强理性,在人类对技术的依赖逐渐加大的今天,公共理性——道德对于共建无疑至关重要。无论是伦理学上强调的道德幸运还是实际生活中个人所能接收到的资源,其实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社会制度的安排和调整中都会向弱势的方面倾斜以调整不公。

在互动环节中,万教授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万俊人教授强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新型文明样态是青年一代的责任,鼓励在场师生有所学、有所做、有所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