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廖申白教授在公司文澜楼C段二层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亚里士多德‘能’(Δύναμις)的三重意义——一个以《形而上学》Δ-12为中心的讨论”学术讲座。宋宽峰、肖世英、曹树明、石碧球、郑家昊、尹兆坤等教师和1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聆听了讲座。报告由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经理袁祖社教授主持。
讲座中,廖申白教授首先以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能”概念的几个疑难问题为引子,提出了亚里士多德的“能”的概念是他的形而上学(“第一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形而上学》、《范畴》、《物理学》、《论灵魂》、《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皆深入讨论了这个概念;接着,廖老师以《形而上学》Δ-12中对“能”的论述为中心,将这一章中具有全幅规模性质的讨论分为三部分:其一为名词的“能”的基本意义,其二为依据“能”的概念引申的出的“能......的”和“不能......的”的基本意义以及另一种意义,其三为从“能......的”和“不能......的”进一步引申的“能.....的事物”“不能......的事物”的基本意义以及另一种意义。在报告中的主体内容中,廖申白教授表明了“能的三层意义”:“能”是一个承受者所去承受/去承受的在另一物之中的或在自身中作为另一物的那个运动和变化的本原;“能”又是一个承受者所将承受/去承受的在另一物之中的或在自身中作为另一物的那个运动本原优美地或按照选择完成的能动性本原;“能”又是总体上不承受或不易承受那些向坏的方向变化的品性本原。在报告最后,廖申白教授总结了“能”的关键地位:“能”的概念,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始终未离开“基底”这一位置,离开了“基底”这一位置,就必然会对亚里士多德的“能”的概念理解陷入偏狭。
在提问环节中,同学们积极踊跃,争相发言。大家就“‘能’的三层意义之间关系”“‘能’作为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础对其伦理学之意义”、“‘能’在哲学史角度对康德‘物自体’的影响”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廖申白教授对同学们的精彩发言表示赞赏,并且对大家的提问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讲座最后,廖申白教授对同学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不仅要有求学求知的热情,还要有心系国家、心系人民的担当,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文、图: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高怡
2018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