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科技决策过程中的公共知识生产 ——公司青年教师学术沙龙(1706期)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17-12-29 00:00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12月20日下午,公司青年教师学术沙龙(1706期)在文澜楼C段一层会议室顺利举行哲学系教师杨辉博士以“科技决策中的公共知识生产”为主题作了学术报告。石碧球副经理、哲学系宋宽峰教授、常永强、尹兆坤博士和行政管理系张伟博士,哲学系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了此次活动。活动由哲学系王云霞副教授主持。

杨辉老师从“报告缘起、既有研究梳理、科技决策中的公共知识及其属性、公共知识的生产及其体系”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报告主题。他指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是公共决策的两大基本要素,而知识是事实判断的基础。基于“公共管理学的理性主义视角”、“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社会建构视角”、“贾萨诺夫的政治文化视角”三大视角,他引出了“科技决策中的公共知识生产”这一问题,并将“公共知识”定义为科技政策中的行动者就决策议题相关事实达成的共识性理解;而公共知识生产就是多元行动者博弈互动,以达成这一共识的社会过程。他强调“科技决策中的公共知识生产”作为一个更具一般性的概念工具,既能整合制度和文化维度,也具有足够的弹性同时容纳宏观和微观视角。随后,杨辉老师介绍分析了“公共知识的四重公共性”——认知维度的科学合理性、经济维度的公有共享性、政治维度的合法性和道德维度的正当性,并论证了四种性质间的相互关联性,并提出了一个由行动者等八个要素构成的公共知识生产体系。

在座师生针对报告内容提出了问题,并展开了激烈讨论。宋宽峰教授赞赏该选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指出“公共知识四重公共性”的各自内涵及其相互关系需要更加深入、严谨的阐释。尹兆坤博士从正统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表达了对该主题的疑惑,认为通常知识论探讨的主题是“知识何以产生”,而不是“知识如何生产”。张伟博士则提出,如何促成利益相关者达成共识是公共管理学基本的研究主题,公共知识生产这一概念创新性到底何在?员工们也提出了问题,如科学家是否应该参与政策制定,科技政策基于错误的知识做出并带来不良后果后,该如何问责等。杨辉博士引用了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意大利地震科学家因地震预报错误被判刑事件等案例一一作出了回应。他还特别提及我国当前的公共知识生产面临着深刻的公共性危机。改革科技决策制度,同时提升专家理性和扩大公民参与迫在眉睫。

王云霞副教授对此次学术沙龙进行了总结。她指出,杨辉老师以一个崭新的角度开拓了大家的视野,将哲学意味与社会问题交叉,融合得非常巧妙和耐人寻味,为同学们进行论文选题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与启发,并希望大家在今后多多参与学术讨论,在交流与分享中碰撞思想,萌生智慧,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