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晚7时,公司“哲理政论”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之“文澜大讲堂”第四讲在文澜楼C段二层报告厅顺利开讲。公司资深教授、学院哲学系刘学智老师作了题为“李二曲的心路历程 人格境界和精神气象”的学术报告。宋宽锋、石碧球、曹树明等老师和学院60余名研究生、本科生聆听了报告。报告由哲学系主任许宁教授主持。
刘学智教授首先介绍哲学家李二曲的情况。李二曲原名李顒,陕西省周至县人,因“周至”的古字在《汉书》中解释为山曲和水曲,人们便称他为二曲先生。刘老师详细阐释了关学发展史的发展脉络。他说,关学由先秦孔孟所思想继承而来,至北宋,因三教合一,使得“心性论”凸显,义理趋同,实现道德形上学的意义深化。以张载为例,作为关学的开创者以及奠基者,以“天人合一”之进路开辟关学发展新途径;而南宋至元,关学发展改变独立之方向,走向混合成“廉、洛、关、闽”四家学派;金、元时期,关学发展更是沉寂之态;明代,关学发展稍有兴起之色,以吕柟、冯从吾为代表,关学是步入巅峰,然而在全国影响亦是平平;至李二曲,已是“寥寥绝响,无人提倡关学”之态,故李二曲欲寻得出路,走上了“学不由师”之路。
接着,刘老师从李二曲的心路历程、学术思想及其人所备风骨、节操三个方面引导在座师生了解李二曲的思想,学习李二曲艰苦励学的品格。第一方面,李二曲的父亲李可从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作战,战死在河南襄城。自此之后,李颙母子二人便相依为命,生活十分困难,更是无钱读书。然其母问:无师而不可读书?故李二曲遵从母教,在窘境之中,自学读书,只为成圣成贤。于是,在“一半糠皮,一半野菜”生活状况之中,立志学习,四十年如一日,从而广泛涉猎史学、儒学典籍,致使其形成自己独有的治国理念。第二方面,在明末清初的学术背景之下,“凡天下言学者,不贵王则贵湛”,而逐渐形成“推崇朱子学”潮流。李二曲则认为“陆王二者各有所长,不可偏废,下学上达,一以贯之”,并坚持认为程朱理学的细密的作圣工夫,是可以弥补陆王之学的下学工夫的不足,所持之态,“当以去两短,集两长”,从而不落于门户之偏。李二曲思想以“悔过自新”和“明体适用”为主。 所谓“悔过自新”,乃是就事之方,是李二曲承继前人多方内容,进行古今名儒考察后,得出“虽各家宗旨不同,而其要旨不过‘悔过自新’而已”的结论。而所悔之过,乃是身过和心过;悔过,包含思过、改过两方面,致心返还本真之中;此乃人在伦常日用之中,自反省察,反身而求的作圣工夫,是李二曲所为,希望消解程朱、陆王心性修养论的差异。所谓“明体适用”,是李二曲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将心性修养和经世载物相结合,即“明心性之体,康济民生,开物成物。”李二曲将体用概念提出来,认为儒者之学,是明体适用之学。二者的关系走向是:“明德是体,明明德是明体”,而“适用”是达之于外;刘老师认为二者关系并不是等量齐观的,“为学须先识本”,“明体”之中包含着经世的意义。第三方面,刘老师讲述李二曲为人所备的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以三段故事倾心描述,李二曲为人不与官府往来,一身正气,铮铮铁骨,具有是非观念,并非不涉人事;虽生活艰苦,仍“立心立行”,为实现母亲心愿,远赴襄城,召父魂,更是有情有义的体现。
“学不在一日,为人师者,更是立身而言”。刘学智教授为人至善,思想深邃,著作等身,是学院师生学习的典范。同学们就学习中的问题向刘老师请教,刘老师认真予以解答和回应。许宁教授小结道:了解李二曲,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门径。许老师以“心、人、神”概括此次讲座内容:“心”言关学具备的开放包容之态;“人”言学术最终落实于人;“神”言关学史的发展乃是传神的发展史。刘学智老师鼓励学院学子在关学发展的开放性状态之下,抢占先机,先言立论,推进关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