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刘旭光教授做客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哲学工作坊(第四期)

发布时间:2017-12-19 00:00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12月11日早10时,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旭光教授做客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哲学工作坊(第四期),与学院师生就《我们时代的审美》进行了主题交流。学院肖世英教授以及哲学系本科生、研究生40余人参加了活动。报告由学院副经理石碧球副教授主持,哲学系戴晖教授点评。

刘旭光教授从追问“什么是审美”出发,为我们追溯了二百年来“审美”概念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1750年,鲍姆嘉通最早使用了aesthetics来为“审美”命名;约1773年,赫尔德指出,审美是“以感性的方式向理性超越”;1793年,康德提出“审美是反思判断活动而非纯经验直观”。由此,审美本质上是“一种非功利性的非概念性的精神愉悦”。在康德的视域内,判断先于审美;美感就本质上而言是一种自由感,是诸表象力的和谐;美感自身包含着对于“善的追求”,是以人的完善为目的的。“审美”概念通过康德由感性愉悦(elegant pleasure)升华成了精神的自由与和谐,转化成为纯粹的鉴赏判断中标箱里的自由与执行和想象力的和谐,自此审美成为一种“智性活动”。

刘旭光教授指出,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审美出现了资本化现象,美成为了“一种商品的附加价值,变成了资本运作的“艺术”和一种作为投资的欣赏”。当下,审美变成了“意义复杂的事情”,当中充斥了快感、刺激、新奇感、挑逗欲望等,凡是来自感性的感觉都被纳入到审美当。,当今时代是一种泛感性的时代,也是一种泛审美化的时代。

刘旭光教授从审美主义、审美人、审美乌托邦等维度做了分析。他说,随着时间的演变,审美的功能由愉悦的享乐逐渐转化为教育。以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为例,当时审美开始以一种直观行为比肩于宗教和哲学,成为人类精神的三大支柱之一。“审美人”是德国哲学中提出的“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感念对马克思的历史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黑格尔和谢林则将审美高度智性化甚至神秘化。十九世纪末期,审美被视作“无所不能”。“一些自古典时期以来就试图被审美所超越的东西,被尼采拉回艺术当中”。加之整个二十世纪的审美实践所面临的是审美意识形态化的挑战,人的美感和意识形态当中存在了一种关联,人的“共通感”和人的阶级性显然被认为成具有某种关联性。到上世纪末,审美不再是一种思维,不再是精神的解放之途,而仅仅是一次感官和感性的体验之旅。

刘旭光教授认为,在我们的时代需要做的事情是“重建审美”。他提出,在众声喧哗的当下,“我们究竟应该坚持审美,我们应该要求审美什么”。我们应当警惕作为刺激的审美,是否会将反思判断被感官愉悦所替代。刘旭光教授主张我们应该回到人类审美的初衷,也就是“反思判断”、“自由愉悦”和“自我完善”。

主报告结束后,刘旭光教授与参会师生展开了讨论。戴晖教授作了点评。戴晖教授指出,刘旭光教授的报告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审美的动机指明了方向,也强调了交流、感性和感觉的重要性,在美学中,形而上学的维度“不能够也不应该被忽视”。第四期哲学工作坊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