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张盾教授做客公司第167期启夏名家论坛

发布时间:2017-12-19 00:00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12月15日上午9时30分,吉林大学哲学系张盾教授做客公司167期启夏名家论坛,在长安校区文澜楼C段二层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走向政治美学——对马克思的一种先验阐释”的学术讲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袁立国副教授、学院寇东亮、宋宽锋、肖士英、穆随心、石碧球、郑家昊等老师和4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聆听了报告。报告由袁祖社教授主持,寇东亮教授点评。

张盾教授在报告中从艺术美学转向政治美学,并从政治美学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了先验论的阐释。张盾教授首先对艺术本身提出质疑。他指出,近代以来的美学基本以艺术为出发点,是“文艺美学”。张盾教授比较了阿多诺和海德格尔对艺术的评价,海德格尔认为“艺术是人类筹划存在与真理的根本方式”,而阿多诺的观点则完全不同,认为“艺术已经死亡,美学是艺术的悼词”。张教授认为阿多诺对艺术的批判比海德格尔更为深刻,阿多诺认为“艺术变为了文化产业,契合人性的感性弱点和资本主义的市场逻辑”。张教授认为,将艺术之美的本质归结为主体对美的审美经验,直接的结果就是“审美享乐主义”,为大众消费提供了理论依据。过去,“人们对美学是赞美和沉思,而不是欣赏和享受,是以艺术品为中心,而不是以主体为中心”。而现在,“资本利用艺术为自己赚钱,是审美资本主义”。

接着,张盾教授提出,柏拉图作为美学的开创者,其创立的是一种“政治美学”。柏拉图的美学作为政治美学有两个主要论据,其一,美学不应以艺术而应以政治为立足点。柏拉图的《理想国》研究的是最美制度和最美人性,艺术的主要功能是教育、教化,成为政治美学。其二,柏拉图从其“存在论”的“二元论”出发,提出艺术的本质是“可见之美对不可见之美的象征”,而不是对现实感性现实的模仿。美的本质不是感觉的完美性,而是存在本身的完美性。

张教授指出,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以后的艺术是写实性和模仿性的,而中世纪艺术是象征性的,更能体现艺术的原初本质,即可见之美对不可见之美的象征。中世纪艺术的优点就在于,中世纪艺术完整保持了对柏拉图二元论的原则的理解,推崇精神原则;更好地表现了象征意义,体现了艺术的本质是表现不可见之美,象征更深刻的意义;从创作角度来看,康德为现代艺术创作规律奠基的两个最主要原则是“个人性”和“无目的性”,而中世纪艺术创作的原则体现了匿名性和实用性,使人们忽略艺术品本身的实体性存在,关注更高的目标,达到无心之美,是一种“工匠精神”。

张教授强调,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给马克思留下的空间是高度先验化的认识论空间,是“政治美学”。马克思理论的最主要命题,如普遍的解放、自由人联合体、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等,不是现实的目标而是“对最美制度和最美人性的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就是对柏拉图的最美制度的阐发。

张盾教授的报告引发了与会师生的热烈讨论。肖士英教授认为,张教授对马克思的解释不是康德意义上的先验诠释,而是应然性的先验诠释。无论是二维空间还是三维空间,都可以走向象征意义。审美的归宿在于象征,但是同时也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感性体验,不能将其割裂。宋宽锋教授提出柏拉图的政治美学是出于政治考虑艺术,儒学也是如此,探究艺术的“教化”功能。道家则不同,徐复观认为中国真正的艺术精神是庄子的精神,中国山水画也体现了对儒家的超越,而中文系、艺术圈的人更认同后一种观点。袁祖社教授认为,可以将“政治美学”替换为“社会美学”。绘画不纯粹是艺术本身,还包括科学、技术因素。穆随心副教授提出了象征之美的限度与边界问题。张盾教授对老师们的问题一一予以回应。

寇东亮教授做了精彩点评。他高度赞扬张盾教授从政治、美学、艺术、哲学的维度全方位思考“政治美学”的问题,对启发老师和同学们以“融通意识”做学问,善于运用各种资源“激活思维”很有助益。寇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由于政治美学这一概念有一个“大众接受度”的问题,而马克思本身关注的是如何呈现美的政治,如自由人联合体、普遍的解放、共产主义,是从美学的角度研究政治哲学,所以用美学政治称呼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更加易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