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阎孟伟教授、胡海波教授做客第166期启夏名家论坛

作者:学院新闻中心 | 发布时间:2017-12-07 00:00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12月3日上午10时,南开大学哲学院阎孟伟教授和东北师范大学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胡海波教授共同做客学院166期启夏名家论坛,在长安校区文澜楼C段二层学术报告厅与在座师生进行了“对话时代与思想的逻辑”的学术探讨,此次论坛由学院经理袁祖社教授主持并进行了点评。




此次论坛以问答形式从以下问题展开。员工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阎孟伟教授回答道,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从传统职业中退出,退出后会制造出新的行业,但是也带来一个问题,即传统的分配方式还是按劳分配,但有这么多人从传统职业中退出,那么用什么方式来获得资金呢?这也就是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以什么样的分配方式进行分配?比较明晰的是没有传统的职业,怎么获取资源?这个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它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阿尔法狗,人工智能将来会驾驭人类?如果机器真的有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还有没有能力去控制它?机器的智能远远超过人类的智能。”胡海波教授谈道,这个问题是如今科学界、哲学界讨论比较多的问题,是一个最具有时代性特点的问题,影响着我们的实际生活,在人的能力、实际各个方面都有影响。实际上,人工智能带来对人性的理解问题、人的生命问题以及对生活实践能力和理想的挑战等问题。人工智能的不断更新换代,与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呢?第一个关系,是利用关系。它是最初的关系,即人工智能是工具、手段。第二个关系,是竞争关系。它越来越控制着人的活动范围,人类将来的命运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时代挑战?它要挑战生命、挑战人性,是接下来你们这代人的问题,它带来一系列的哲学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





哲学系肖士英教授向阎孟伟教授提出关于现象学方法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有启示的问题,阎教授回应谈道,现象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对语言哲学采取一中搁据的态度。悬置,不谈,停止判断,我们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活动,要让它展示给我们。胡海波教授回答了关于精神生活根据的提问,他讲到,精神生活实践上是一个生命问题,没有绝对的精神生命,一定包含着肉体,所以是要从整体上说。






员工以“网易云音乐App上,你听的歌选择的多了,它就会 知道你喜欢什么样的歌并进行推送?”“协调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关系,如果要实现美好生活,需要具备哪些充分条件?”“如何看待文化自信与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向两位教授进行了请教。





二位教授共同回答了以上问题,如人类的情感是很难被模仿,这与机器人是有界限的,它们两者之间一定存在着不可逾越的界限;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地域都有很大的差异。对美好生活,我们要做一个价值、意义性的理解,而不要做为事实、实际来理解。它和生活者的生活水平、生命境界和生活要求都是有联系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不用需求而用需要,这是因为不是所有的需求都是人的本真需要,并不是需求满足了我们就是美好;意识形态它不是抽象的词,它的形成需要很多方面的文化资源,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包含着文化自信。关键问题是,在意识形态的构造问题中,怎样对待传统文化?现代有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极力排斥,一种是不加批判的加以利用。这两种都要不得,要有一个健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要让传统文化成为意识形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等观点引起了在场师生的广泛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