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上午9点,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张曙光教授应邀参加了学院第165期启夏名家论坛,在长安校区文澜楼C段二层学术报告厅做了“如何看待新一轮的中西之争问题”的学术报告,哲学专业师生到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报告会由学院经理袁祖社教授主持。

张曙光教授以新时代中国在器物、管理、国力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人的大国意识和对天下的关怀意识为切入点,提出了新一轮的中西之争问题,中国人希望以自己的本国文化启示西方,解决人类难题,导致新一轮的中西之争。张教授对中西之争问题从提法、由来、学术依据以及他自己的见解这几个方面展开,使我们认识到每种文化都具有整全性。中西之争现象从上世纪已经存在,国粹主义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极度推崇,认为西方文化出现乱象,亟需中国人拯救;但是非国粹主义者提出质疑:西方文化并未走到穷途末路的地步。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中学地位逐步提升,人们对中国文化的内涵、生命力、解释力有了新的认识,;另一方面,人们对西学的错误认识,认为西方文化引导方向出现问题,例如后现代主义批判西方现代性的虚无主义等,这些都是中西之争的原因。张教授还举出最近学界都在讨论的个案:刘小枫、张志阳学者的思想倾向由西学向中学的转变,还有民间学者秋风的研究领域由古典自由主义向儒学的转变,以及儒学学者蒋庆主张按照中国王道重建中国体制等,这些学者对中国文化极度推崇从而引发中西之争问题。
新的中西之争在学理层面如何解释呢?张教授说中西体制之争不仅在于学术,而且在于社会思潮,学术对思潮有所利用,被裹挟到社会思潮中去,但是任何社会思潮都有不全面性,所以学术不能完全与社会思潮一致。中西之争是部分学者对中学极度推崇引发的,学术会对社会思潮有所利用,起到影响作用,但学术的本真任务还是寻求真、善、美。部分学者由原来对西学的情有独钟到如今极度推崇中学,有其个人情感色彩,也有学术方面的原因,学者不仅顺应潮流,他们也有自己真诚的一面,如民族主义。
张曙光教授对中西之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当今中国在很大程度上现代化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驱使人们讲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批判西方文化中的问题是大势所趋,十分有必要。另一方面,上世纪有些学者在推崇中学的过程中制造了新的中西二元对立,把中西文化之争归结为古今之别,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他们只看到了时代的差异,忽略了中西文化类型的差异。当今,重视中西文化差异很有必要,不仅要凸显人文纬度,也要结合西方文明,与社会进行良性互动,但是如果直接否认中西文化无时代差异也是错误的。接着,张教授指出一些学者因为民族主义走向片面是由于对历史的后知,西方文化在某一时期可能存在虚无主义、霸权主义的问题,但是任何文化都具有整全性,西方文化传承了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综合了理性思维和信仰力量是不容忽略的。中西文化既然存在类型上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何处?中西文化的差异从本体论层面来看,就是关于天人关系看法的不同,中国讲求身心和谐,西方推崇灵魂,贬低肉体,但是都是为寻求人的生存繁衍。张教授最后总结说每种文化都有整全性,中西文化从根本上是相通的,在中西文化对话中我们都会有自己的文化立场,但这并不能说明中西文化已到了互不相容的地步。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提问,张曙光教授对同学们的问题都悉心地进行了深刻解答。最后由袁祖社经理做了总结性发言:人类思想是一座纷繁复杂的迷宫,需要有担当的人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