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公司第二届学术活动月之西方哲学工作坊成功举办

作者:文、图: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 发布时间:2018-11-22 00:00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11月11日上午,贵州大学哲学系张柯教授与兰州大学哲学系石福祁教授应邀做客公司第二届学术活动月之西方哲学工作坊,在长安校区文澜楼C段二层报告厅围绕“海德格尔与卡西勒关系问题再考察”主题分别作了专题讲座,并开展相关学术交流。公司经理袁祖社教授、哲学系宋宽锋教授、石碧球副教授、尹兆坤老师、安徽大学哲学系李欣老师以及哲学系、文学院研究生与本科生共40余人与会,论坛由哲学系副主任庄振华副教授主持。

庄振华副教授首先介绍了上世纪20年代在达沃斯海德格尔与卡西尔展开的那场著名辩论,本次工作坊即以此为背景展开。

张柯教授做了题为《论海德格尔对新康德主义的“承认”——基于全集第56/57卷的文本分析》的报告。报告对海德格尔与新康德主义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考察,梳理了二者的历史关系脉络,指出海氏批判式地继承了新康德主义的传统,并辨认出了这个传统的伟大性及其限制,进而看清了自己思想的任务。张柯教授对所依据文本《论哲学之规定》的背景和结构进行了介绍,其中,在《哲学观念》里海氏认为其任务是对一个难题作出科学性的界定和阐明,并解决它,找到一条通向源始科学的道路。该难题指传统哲学讲的是人和存在者的关联,具体表现为种种世界观;但海氏认为真正的哲学不仅是世界观,而要指向生命实践,是人和存在的一种关联,按其后来的术语,他想讲的就是“存在论差异”问题,此前的哲学未自觉区分存在与存在者,未来哲学则要对此作出区分。紧接着,张柯教授对海德格尔所使用的来自康德与莱布尼茨的“连续律”方法作了介绍。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已经从对“存在论差异”的某种觉察中启动了,已经预感到从派生关联转入本源关联的必要性;但其限度在于仅将本源关联理解为价值,从而成为一种文化哲学,变成了自己本应克服的对象。之后,张教授为我们分析了海德格尔对新康德主义的“承认”的意义,即海德格尔认识到即使一种思想启动于对“存在论差异”的洞见,但只要它没有以适宜的方式进入本源领域,它就仍可能沦为其本应克服之状态;他对新康德主义的“承认”使他具备了问题意识,对其日后思想的发展和代表作《存在与时间》的产生都起到重要作用,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实,而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

之后,石福祁教授在题为《卡西尔在何种意义上是一个新康德主义者?——方法论的视角》的报告中,从新康德主义的复兴、方法及马堡学派新康德主义与先验方法方面进行讲述。新康德主义在国际学界可谓方兴未艾,甚至可以被看做是近年来西方哲学界的“显学”之一。在复兴新康德主义哲学的潮流中,有历史学和哲学的两种值得关注的研究进路。石教授追问,在这两条进路之外,是否还存在第三条进路?其实,达沃斯论辩中卡西尔的一个暗示,已经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新的进路,我们不妨把它称为“第三条道路”;在论辩趋于尾声的地方,卡西尔明确地认为,他和海德格尔的关键区别点就在于,他所理解的存在不再是某个实体的存在,而是以多样化的功能性规定和意义为出发点的存在。正是在方法的意义上,新康德主义才能跨越横亘在人物、主题上的巨大差异性,成其为一个真正的学派。在接下来的报告中,石教授主要从亥姆霍兹的“新康德主义纲领”、科亨的先验方法、卡西尔的先验方法三个方面对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方法进行了讨论。作为“知识现象学”的卡西尔哲学,就是要探寻每一种——至少是标志性知识类型,或“符号形式”,或文化的“维度”——知识背后那个使其成为可能的条件。他指出,在感性的经验中寻求其意义得以生成的可能性条件,寻求从人类意识的表达功能、再到再现功能、最后达到理性的最高阶段,也即是使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得以可能的纯粹指义中意义构造的理智条件、理智原则,这就是卡西尔要完成的先验工作。意义、关系、功能对于感性、内容、实体的优先原则,不仅仅对于科学知识是有效的,它也同样有效于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体系中的一切符号形式。在此意义上我们不妨可以说,卡西尔的哲学是对康德哲学的拓展。

主报告结束后,尹兆坤老师对海德格尔与卡西尔的共同之处、二者对康德理解的差异、有效性等问题,17级硕士研究生武杨对功能先于对象、连续律与康德第一批判中先天综合活动的关系问题进行提问,两位教授对此进行了回答,并展开了相关交流,与参会师生进行了讨论。两位教授论证严密,说理深刻,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专题论坛。至此,为时三个小时的论坛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