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人性、人格与人是目的”——李秋零教授做客公司第195期启夏名家论坛

作者:文、图: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 发布时间:2018-11-13 00:00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11月11日晚19:00,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第二届“哲理政论”学术活动月开幕演讲暨第195期启夏名家论坛在长安校区文澜楼C段二层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秋零老师应邀作了题为《康德论人性、人格性与人是目的》的专题学术报告。讲座由学院经理袁祖社教授主持,金延教授担任评议人,哲学系师生及相关专业教师、员工近百人聆听了本次讲座。



李秋零教授指出,康德之“人是目的”是一个著名的命题,它也是康德哲学的核心和总问题,而第一步需要澄清的就是他所说的“人”是什么,这是我们讨论康德哲学的一个前提。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向世人宣告,我的理性秩序只有三个问题: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和我可以希望什么。在其晚年,康德增加了第四个问题,即“人是什么”。

首先,是人性与人格性的区分。在一般的讨论中,人们往往把“人性”与“人的本性”相混同,但是在康德哲学中,他严格的把此二者区别开来,“人性”只是“人的本性”的一个部分。这就是今天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即人性与人格性的区分。康德在其宗教学著作中提到,人的本性中有三种向善的原初禀赋:1.作为一种有生命的存在者,人具有动物性的禀赋;2.作为一种有生命同时又有理性的存在者,人具有人性的禀赋;3.作为一种有理性同时又能够负责任的存在者,人具有人格性的禀赋。

其次,是人性的作用和价值。李秋零先生指出,以上的讨论主要存在于康德的宗教学著作中,他要解决的是人的善恶问题,但是我们知道,康德是一个系统的哲学家,他的所有思想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论证体系。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跨越康德著作的界线,贯穿整体,去解释什么是人性,这就是今天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即人性的作用和价值。自然必定要把人类的理性发挥到极致,而自然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就是人的“非社会的社会性”。

最后,是人格性和人是目的。李秋零先生在此强调,在康德哲学中,人性还有第三个禀赋,即人格性,也恰恰是依靠于这第三个禀赋,我们上述的难题才有了解决的可能性。康德所说的人格性,首先是“任何有理性的、作为立法者的存在者”,“因此也叫做人格”。另外,人格是其行为能够归责的主体,每当人去运用他的自由,就必须去承担自由的结果。因此,道德上的人格性不是别的,就是一个理性存在者在道德法则之下的自由。立法必须具有普遍性,立法必须是普遍的立法。本体的人,与现象的人相区别,摆脱了现象世界因果关系,即是人格性的人,它成为我们在世界上惟一的一种存在者。



互动环节,在座师生从康德与休谟人性观的异同、康德先验哲学的旨趣等方面提出了问题,李秋零教授对这些问题一一做了回应与解答。

金延教授对李秋零教授应邀至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进行学术报告表示感谢,并进一步与在场的师生分享自己的启示与感悟。金延教授指出,自从苏格拉底把哲学的视野“从天上拉到人间”之后,“什么是人、关于人的理解”就构成了西方哲学的主要论题,这也是我们理解西方哲学的内涵、尤其是它的社会诉求的主线。今天,李秋零教授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和积淀,把自己最新的成果和思考与大家分享,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思想方面,人的自然性与理性形成对比,但是在康德这里,人的精神世界可以从一个三重性结构来分析。在研究方法方面,李先生对康德著作的翻译,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康德在讲的比较隐晦的观点中隐藏得更深的东西。关于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康德有三大批判,李先生论述了人的各个方面,在这个框架之下、在人格性和文明进步的关系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寻找论题,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李秋零教授的讲座内涵深刻,极富创造性和启发性,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袁祖社经理再次表达了对李秋零教授的谢意,同时励同学们,做学问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功夫要做在平时。翻译著作和做研究都要立足于文本,目前,学院青年教师在文本细处下功夫的良好风气越来越浓,我们要继续发扬,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