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下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城市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艳玲应邀做客公司第187期启夏名家论坛,在长安校区文澜楼C段二层报告厅做了题为《理解改革四十年》的专题学术报告。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寇晓东,公司党委书记李有谋、行政管理系主任戴均、政治学系主任郑家昊、法学系主任穆随心、行政管理系副主任武建强,行政管理系甄东、刘佳、李春玲、张伟等教师及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聆听了此次讲座。讲座由经理袁祖社主持。


何艳玲教授从公共管理学科的独特视角解读了中国改革四十年。何教授将过去的四十年改革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7-2003年,我们重新认识了市场,把“市场”带回了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2004-2011年,因为“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需要国家推进社会建设、社会维稳、社会保障;第三阶段是2012至今,该阶段是一个新时代,使我们重新认识政党在社会主义中的作用。三阶段的划分表明了我国改革的逻辑,从市场带来增长,到社会带来稳定,再回到国家的本身、性质以及本位。
何艳玲教授提到要充分认识中国社会的双重性,一是体现在面对市场和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与一元化层面;二是保证增长与效率之间的双重性;三是市场的封闭性与开放性。因而,中国治理体制的特征是一种看似矛盾的双重性。她强调要更加理性的去看待我们当前的体制,因为它有丰富的内在张力。我们的体制是具有弹性和韧性的,双重性是理解中国社会体制的关键。她认为,本轮中央和国家管理机构改革不仅是要加强党的领导,还要加强党的管理功能,通过理顺关系与社会治理再造帮助国家实现转型发展。
何艳玲教授指出中国特色是有自己的方式,并做到极致。中国的传统是“家主义”,中国的治理体制应当把“家”作为一个重要的要素设计进去。她认为治理变革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变革的关键不仅要理顺政府体系内部的制度化联系,还要深化政府与市场的制度化联系,更要重构政府与社会的制度化联系,转变职能的根本就是理顺关系。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因此改革需要找到关键点,更好的去做减法,改革关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大的财政问责,二是央地关系重构,三是有效的公共政策辩论。最后,何艳玲教授向大家表达了其作为学者的自我反思,她表示如若学者的内心要与时代肝胆相照,对其自身来说是使心灵得到安顿。在此基础之上,她指出要反思惯常使用的分析框架,回到政府理论基础性构建研究,创新中国公共管理学者自己的话语体系,并且同国家一起迎接新时代。

袁祖社经理对何教授的报告作了点评。袁祖社经理对何老师在简短的时间里从公共行政到政治国家再到治理变革的启发表示感谢,说到我们的叙事方式沿袭了西方的话语方式,是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因而我们总是没有话语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坚持“四个自信”,我们只有坚持自信才能够自信。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我们共同用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改变了积贫积弱的民族,我们现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但是受到了一些非议,就是由于我们缺乏自己的话语体系。现代化对我们而言还在摸索当中,对中国来说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我们要找到自己的话语方式,用行动回应挑战。
同学们纷纷举手提问,何艳玲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给出了独到解答。何教授还与行政管理系刘佳副教授、武建强副教授就改革发展问题展开了讨论。
最后,行政管理系戴均主任对本次报告会进行总结。戴老师表示我们如何理解中国的四十年,不能简单用西方理论套用,而要联系我们的实际。戴老师感谢何教授此次为启夏论坛所作的准备,不远千里让大家有幸聆听如此精彩的讲座,既高大上又接地气,具有非凡的前瞻性,让大家了解社会治理体系的变革、社会冲突的二元性以及处理中国社会的发展动态均衡。我们碰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好机遇,因而我们要提出属于中国的分析框架,表达我们对真理的追求。本次报告持续两小时有余,何艳玲教授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全场座无空席,报告会取得圆满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