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北京大学王中江教授做客公司第181期启夏名家论坛

发布时间:2018-06-20 00:00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6月16日19:30,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中江教授应邀做客公司第181期启夏名家论坛,在长安校区文澜楼C段二层报告厅做了题为《境遇、道德真理和德福关系:出土文献< 穷达以时>与孔子的体验、德福观及道德自律》的专题学术报告。公司哲学系师生及相关专业教师、员工近百人聆听了此次讲座。讲座由哲学系教授袁祖社老师与许宁老师主持。

王中江老师开门见山,认为德福关系不只是西方伦理学关注的问题,儒家传统也以其独特方式予以了关注。从对国内简帛出土文献的概述中,他引出了郭店简《穷达以时》,对其中天人相分等文本内容进行了简单注读,进而提出了《穷达以时》与陈蔡之厄这一事件的相关性。

基于对孔子思想与其境遇的体察,王老师提出了哲学与生活,也即境遇与道德真理追求的关系问题,即而又通过对陈蔡之厄这一事件的叙述与对《穷达以时》的反思,他将这一问题聚焦于“德福一致”。“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但实际中理想总与现实相冲突,面对德福的紧张和矛盾,王老师以《穷达以时》中有关“困”“穷”与“通”“达”关系的论述为文献依据,认为德福没有内在一致性或确定性的对称关系,幸福受着“时运”和“天命”的制约,这是儒家“天人相分”的一个新表述,不同于荀子的表述。

最后,王老师依据《穷达以时》与其它相关文本,就儒家为什么要追求道德展开了讨论。他认为,一个人求善作恶,这是由他自己决定的,而不是由外在的时运所决定;在孔子看来,不管穷达,人都应该一贯地追求和保持自己的德性;人追求美德本身就是目的,它原本不是为了其它东西;孔子将德福的不对称和“君子固穷”转变成了“不怨天,不尤人”的乐观主义。儒家对德福关系的思考是多元的,在德福的不对称中,儒家坚持追求道德真理,坚持超越境遇的力量,追求自我的意义与价值,这是儒家的内在力量与超越所在。

讲座结束后,在许宁老师的主持下,同学们纷纷举手提问。王老师就同学们提出的德福关系是否面对百姓趋利性的挑战、当今社会的道德观、《穷达以时》与墨家后学中关于“命”的思想的比较、柏拉图与儒家关于德福一致的看法的比较等问题一一做了独到解答,并与我系林乐昌老师、宋宽锋老师、戴晖老师就德福一致及其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随后,我系刘学智老师对本次报告做了精彩点评。本次报告持续两小时有余,王老师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全场座无空席,报告最终在全体师生们的掌声中圆满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