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正文

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做客公司179期启夏名家论坛

作者:文、图:刘钰 | 发布时间:2018-06-20 00:00 | 阅读次数: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简介

6月15日晚7:30,复旦大学复旦学院经理、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经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吴晓明老师应邀做客公司第179期启夏名家论坛,在长安校区文澜楼C段二层报告厅做了题为《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的专题学术报告。公司哲学系师生及相关专业教师、员工近百人聆听了此次讲座。讲座由哲学系教授宋宽锋老师主持。

吴晓明老师开宗明义,指明中国学术发展处于对外部学术的学徒状态,甚至包括中国传统学术。接着他对学徒状态做出了两条基本判断:学徒状态有其必然性,进入学徒状态使中国学术吸收了很多内容,获取了很多成绩,对此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为过;但学徒状态有一大缺陷,即依赖的和因循的。由此吴老师提出:一种学术的真正成熟总意味着在特定阶段摆脱学徒状态,开始获得其自我主张。

    基于学徒状态的必然性,吴老师认为,经历学徒状态是学术发展、成熟以至成为伟大学术的一般规律,是历史的进程,他以笛卡尔和科林伍德为例论述了近代哲学和历史科学从学徒状态的发展成熟,以沃尔夫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承续关系为例论述了学徒状态在民族发展中的必然性。吴老师讲道,当今中国学术处于学徒状态有其必然性,因为现代化的任务需要大规模的对外学习,但真正成熟的、获取自我主张的学术同样正在形成。

    基于学徒状态的依赖性和因循性,吴老师引黑格尔术语“外部反思”对其做了批评。吴老师以中国共产党史上的“28个布尔什维克”为例,讲道中国共产党在幼稚阶段的错误(城市中心论)主要在于教条主义的外部反思,“农村包围城市”正是中国共产党突破学徒状态而获取了自我主张。吴老师就此提出了自我主张的最主要的标志:其形式在于讲中国语言,实质则在于能够深入地把握、切中中国的社会现实,即要运用批判的方法突破学徒状态“有学无思”的缺陷。

    最后,吴老师结合黑格尔与尼采有关希腊文化在外邦文化入侵的大背景下如何创造辉煌的论述,认为自我主张不是自以为是,而要接受文化结合的艰苦锻炼,今天的中国正在进入这样一个转折点,学来的东西需要重新被整理、消化和吸收;在学术方面,对外学习的任务继续存在,但另外一方面,中国历史性实践的自我主张将会使中国学术开启其自我主张。在谈到这种自我主张的获取是否会到来时,吴老师坚定地说:“会的,并且一定会的”。

    讲座结束后,在宋宽锋老师的主持下,同学们纷体举手提问。吴晓明老师旁征博引,就同学们提出的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徒状态和自我主张、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中立、马恩文献研究、马恩对立以及学术主张在与传统文化断裂的现今中国如何实现等问题一一做了精彩的回答。本次报告持续两小时有余,吴老师言说深刻却紧贴现实,举例丰富又不失严谨,为全场听众带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